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地下水“把脉”

  □本报记者  张慧玲

  新年伊始,冒着刺骨寒风和纷纷大雪,廖梓龙又踏上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土地。

  36岁的廖梓龙博士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在是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地下水团队的负责人。

  廖梓龙及其团队带着各类物探仪器设备,为地下水把脉。他说:“地下水同任何一种自然资源一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像玩抽积木游戏一样,抽走一定数量的积木,整个结构就会坍塌。地下水位变化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保护地下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管理地下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有所松懈,地下水位还会出现连续大幅度下降,那么原本的地下水所占的空间或者承载的区域,就会被掏空而失去支撑,地面就会沉降、塌陷,一系列灾害便接踵而至。”

  有时为了把脉清楚地下水变化,他一进入黑暗的煤矿巷道就是好几个小时,进行地球物理探测和野外调查取样往往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由于地下水规律的复杂性,并不是每次进入煤矿巷道和野外调查取样都能有成果。廖梓龙说:“为了把脉清楚,不误诊,必须充分开展现场调查,才能掌握水密码。”

  廖梓龙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内蒙古58个重要水源地、生态脆弱草原区陆续开展了地下水保护利用相关调查评估工作,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他看来,只要他的工作能够解决老百姓、企业、政府面临的地下水安全问题,他的一切付出就是有意义的、值得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呼伦贝尔市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节水型高校建设,推进由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乌海·海勃湾区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盟市专线
   第12版:出彩
[纵览]
护好候鸟迁徙生命线
汇滴水而成江河湖海
“草垛垛”变身“香饽饽”
为地下水“把脉”
滩区挪出“泥滩滩” 迁建搬进“福窝窝”
幸会,额尔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