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和浩特市:

因地制宜推动科技“突围”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创新联合体授牌。
金宇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讨论试剂现象。
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郭偌宁(左一)深入企业走访。
蒙草种质资源与检化验中心科研工作场景。
金宇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和林格尔人才创新谷。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
  □文/图 武子暄

  和煦的暖阳下,塞外青城吹响了打赢科技“突围”战的冲锋号。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话题。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实现科技“突围”,呼和浩特市有底气有信心有实力!2023年,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居各盟市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9家,持续排名全区第一;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7.45亿元,较上年增长175.93%,创历史新高;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32项,合同成交额15.06亿元,同比增长16%,处于全区第一梯队;获批建设大青山实验室,填补了省级实验室空白。

  奔跑在求新求变的新时代,呼和浩特市将因地制宜,瞄准前沿、打破常规,以“首善之地”的标准,全力拼科技,向新、向高、向上全面突围,在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未来信息产业、未来空间产业、未来材料产业、未来健康产业、未来能源产业“五大领域”,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夯实首府在全区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汇聚强大攻坚力量

  一台台全球顶尖的实验设备、一项项领先的专利技术、一个个转化应用的创新成果都令人振奋……2023年,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投入科研经费3.6亿元、建设资金12.7亿元,推动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中国顶尖创新力的联合与协作在这里一路生花,不断向科技创新的极限求索。

  “现已吸纳100多家成员单位,集聚10名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40多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告诉笔者,“目前,中心首次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已取得98项技术成果,其中创新集成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关键技术,促使胚胎牛年单产达14吨、单头利润提高50%,推动我国奶牛良种性能快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们将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何剑表示,中心将充分发挥科技枢纽作用,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助力中国乳业实现科技突围。

  “我们科研团队突破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创制抗低残留耐草甘膦紫花苜蓿新品种,为我国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副总经理苑峰说,中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国内47家草业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参与建设,目前已研发出6个新品种、6项突破性技术成果。2024年,中心将把争创国字号“创新中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科研综合楼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科技突围”工程,实施“优质苜蓿分子聚合育种技术研发及应用”“苜蓿高通量表型-基因型平台创制”等项目,最终实现苜蓿育种4.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表示:“今年,呼和浩特市将由两院院士亲自挂帅、顶级专家团队聚焦突围方向领衔实施2项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在乳业、动物疫苗、生物育种、益生菌、航天航空等优势领域找点位、找团队,从自治区、市级两个层面开展突围,在一两个点上取得突破,做到起跑就领先。”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持续加大院士培养、顶级专家和高层次人才以及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3年,呼和浩特市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培育了32家科技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针对全市322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成果清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我们企业成立之初,就得到了郭老师的辅导,为我们做了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政策规划,目前我们已经获得多项知识产权,获得5项政策扶持。不仅如此,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内蒙古领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偌宁的团队还为我们公司培养了一名企业政策管理师。”呼和浩特市汇方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坚民说。

  领新科技作为专注于“政策咨询+科技服务”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内16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均长期服务于企业政策咨询一线。去年工作站还运用新媒体手段在腾讯、抖音平台开展在线辅导。通过政策辅导,已有5家企业成功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多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协助企业成功申报科技计划项目7项。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企业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寻求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郭偌宁说。

  为解决企业与项目的孵化慢、落地难等问题,呼和浩特市构建“立体联动”孵化机制。2023年,呼和浩特市从北京引入简耘科技、神州共享、亚信科技3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呼和浩特科创中心,为全市创新主体注入新活力。

  “目前我们已获取马铃薯数据6亿多条,利用AI相关的数据应用技术,自研的马铃薯全生命周期决策模型,实现节水超30%,节肥超20%,提升产量31.5%。”内蒙古简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说。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在北京京蒙高科(蒙科聚北京分中心)两年的孵化,得到长足的发展,2023年通过“蒙科聚”平台在呼和浩特科创中心落地转化,作为后备上市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2024年,呼和浩特市将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科技城科研总部基地,推动陈十一院士团队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团队交能融合创新中心落地,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全区人才科创中心,与西安交大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对接的“关口”,也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2023年,呼和浩特市紧抓“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机遇,打造“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新增自治区级技术转移载体24个,总数达到44个;培养技术经纪人974名,总数突破1000名。

  “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大多数企业对技术需求存在不会说、说不全、不能说等情况。我们从影响科研成果转化实际出发,不断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在与企业没有达成合作共识时,应该有意识、有导向地进行经验积累和梳理,做好每一步才有可能促进成果转化成功。”内蒙古科信科技创新推广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经纪人管理的工作人员王静说。

  自2022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来,该公司主动发挥“科技红娘”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积极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为此组建了技术团队,团队中有初级经纪人34名、中级技术经纪人5名。通过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与内蒙古地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呼和陶勒盖银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合同近1000万元。

  “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支持绩效考核的措施,建立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体系。相信在未来市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作为聚集技术转移人才且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复合型机构,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成果管理与转化科科长孙奇信心满满地说。

  回望来时路,呼和浩特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呼和浩特市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组建了政校企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全市优质的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优势,举办3场“蒙科聚 强首府”协同创新系列路演,推动25项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落地,预计年均新增经济收益近亿元。

  2024年,呼和浩特市将依托科技综合服务总窗口,建好用好“蒙科聚”创新平台,重视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技术转移人才学习提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政校企联盟作用,举办呼包协同人才科创大会,开展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路演,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闯新路 进中游 万马奔腾向未来
   第05版:理应如此
   第06版:法治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盟市专线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社会
因地制宜推动科技“突围”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