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查干诺尔龙

  □娜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天,站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里,和情感丰富的人类谈论“灭绝”这个充满伤感的词,显得有些沉重。但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中,这个词却如季节交替时树叶凋零一样平常。就拿曾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的我们恐龙家族来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足迹遍布地球的各个大陆,却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由于时间太久远,现代人类只能从岩石中寻找我们的影子。科学家们根据我们骨骼化石的形状,把我们分成鸟臀类和蜥臀类。而我,就是来自白垩纪早期的大型蜥脚类恐龙。

  我生活在陆地,成年的我体长约26米,抬头有12米高,体重约50吨。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我的身材比例很不协调:身躯庞大,脖子长、尾巴长,头小。我的脚掌很宽,四肢特别粗壮,像四根柱子似的支撑着笨重的身体。我的身体前轻后重,颈椎轻,从背椎开始逐渐加重,脊椎骨上的神经棘由前向后逐步增高,到腰部之前达到最高。由于韧带和筋腱交织于这些神经棘之间,所以加强了我背部的力量。我的神经棘上还有许多突起,为肌肉提供了较大的附着面,增加了拉力;脊椎骨的椎体和神经棘的两旁有蜂凹,减轻了骨骼的自身重量。

  我们蜥脚类恐龙身躯大头小,大脑(前脑)按比例是恐龙中最小的,估计不足500克。但我还有一个后脑,比前脑大,长在骨盆部位。这样的话,前脑负责接收感觉信息,通过脊髓把信息传递到后脑指导后肢。在这两个脑的配合下,我们既能轻松地吃到食物,又能及时躲避敌人的袭击。

  人类的身高到了一定年龄段会停止生长,我们恐龙却是终身生长的。别看我的身体又高又大,牙齿却像前后都有棱的小勺子。我是标准的“吃货”,每天至少需要300多公斤植物的鲜枝嫩叶。白垩纪早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纵横,丰富的植物形成大片沼泽森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使我们得以迅速生长、繁衍后代。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我们恐龙家族空前繁荣,特别是在侏罗纪晚期,蜥脚类恐龙以30多米长、几十吨重的体形成为恐龙王国中的“巨无霸”。

  天有不测风云,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和我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6500万前的一场灾难使我们恐龙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我被风沙雨雪凝练成了化石。1985年,人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发现了我。经过相关工作人员半年多的发掘,又经过2年的修复、装架,1987年8月1日,在内蒙古博物馆(现内蒙古博物院)首度亮相,引起了轰动,令世人瞩目。当时,我是亚洲已修复装架起来的白垩纪时期最大的恐龙。因为我的化石采集于查干诺尔(蒙古语意为白色湖泊)碱矿,所以专家将我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闯新路 进中游 万马奔腾向未来
   第05版:理应如此
   第06版:法治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盟市专线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社会
揭秘恐龙“巨无霸”
内蒙古地区曾经是恐龙王国
我是查干诺尔龙
物换星移几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