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激活“空心村”

  □本报记者  韩雪茹 

  实习记者  董文喆

  春日清晨,站在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瞭望台远眺,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早上8点钟不到,西山根村村民兰国利就骑上电动车,来到他种植大棚的达康产业园区。这几天正是西红柿生长的旺盛期,兰国利按照技术员的指导精心打理着秧苗。

  “我种了两个棚,这茬种的是西红柿和西瓜,西红柿4月份就能上市。上一茬芹菜不到5天就卖光了,正好赶在春节前,行情挺好,挣了3万多块钱。卖完后赶紧清棚再种一茬,一年能种3茬,全年有10万多块钱进账。”兰国利说。

  兰国利只是西山根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西山根村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在设施种植上,通过土地流转、自主经营、就业务工3种方式,稳定带动农户400余户,户均增收4.5万元。在肉牛养殖上,通过自主经营、务工收入、以养带种3种方式,稳定带动2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左右。同时,针对65岁以上老人,村里专门建设幸福互助院,既解决了养老保障问题,也方便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就近干零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多年前,西山根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村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旱地、坡地多,全村竟没有一亩水浇地。即便是地势平坦的耕地,也因十年九旱导致农作物单产偏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由于环境所迫,村民们千方百计“逃离”西山根村,纷纷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如今的西山根村,产业旺、人也旺。常住人口不减反增,还吸引600多名外来户来村定居生活,常住人口达到1900多人。

  “空心村”缘何不空?产业兴旺是留住人的第一“法宝”。

  西山根村立足农牧业传统优势,一手挎“菜篮子”,重点发展硬果番茄种植,依托达康产业园项目和京蒙帮扶政策,建成暖棚1400多栋,配套建成MAP技术服务中心、冷鲜库、番茄交易市场等,产值突破1.2亿元。一手拿“牛鞭子”,不断升级肉牛产业,整合村民自筹和产业帮扶资金6500多万元,建起1200亩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和500平方米的畜牧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增收2300万元。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同时,西山根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西山根村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方式,通过出租经营130多栋设施大棚,集体经济年收入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增长到了现在的20多万元,总收入累计达到150.6万元。

  “如今的日子真好,不仅收入翻倍,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你看,村路都是硬化路,还栽了很多花草树木,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我们的日子也舒坦。”兰国利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闯新路 进中游 万马奔腾向未来
   第05版:理应如此
   第06版:法治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盟市专线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社会
“四好农村路”铺筑乡村振兴“快车道”
18家农资保供重点企业护航春耕备耕
京蒙两地劳务协作持续强化
“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是驻村最大的收获”
不负春光抢农时 农机助力保春耕
河套灌区用水一体化 调度插上“智慧”翅膀
乌兰察布市实施“增减挂钩” 项目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产业激活“空心村”
家门口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