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耕作入画来

《耕作图》 《耕作图》位于M1墓室西南壁的壁画第二层左侧。画面中,三条直线和倒“个”字勾勒出田地和庄稼的形状,重点刻画了3位耕作者的神态、衣着、动作。
清水河窑沟乡塔尔梁村五代墓葬壁画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云彩凤

  五代塔尔梁墓葬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塔尔梁村西南坡地上,西距黄河3公里,东北距清水河县50公里。村西南山梁上有一座古代石塔,现已坍塌,遗址尚存,据说“塔尔梁”村名由此而来。

  唐末五代时期,清水河地区是振武军节度使的势力范围,振武军及其西邻的天德军与该时期的北方交通要道回鹘道相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唐末战乱不断,河西走廊被阻断时,回鹘道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大量商队往来于此,这里不仅成为商业交往的要道,而且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汉文化交融汇聚的地区。

  2010年11月,因煤矿开采,塔尔梁墓葬露出墓顶一角,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2座五代时期砖室壁画墓,编号M1、M2。除M1顶部略有破坏外,其余基本保存完整。2座墓均为圆形穹庐顶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室内彩绘仿木结构立柱、斗拱,以柱头铺作划分为多幅壁画,每幅尺寸相近,M1共6幅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M2有4幅壁画,内容与M1基本相同,面积约3平方米。专业人员对壁画揭取后进行了保护修复,现珍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M1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门呈弧三角形顶,自地面凹处至顶高1.3米、宽0.64米,用大小不一的四列方砖封堵,外侧两列平铺叠砌,中间两列略有错缝,砖与砖之间没有泥勾缝。拆除封砖后发现,墓门两侧的砖上残存白灰面和装饰的红色勾边彩绘残迹。

  墓室平面为圆形,直径2.92米,地面到穹顶的垂直高度为2.37米,从地面到穹顶共由22层青砖砌筑,逐层依次递减至穹庐顶合封。

  砖雕与壁画丰富了墓室壁面的内容。砖雕外框以暗红色线条勾勒,内填红色彩绘。壁画为先在砖砌墓壁和砖雕上抹一层草拌泥,再涂一层石灰白底,然后在上面绘画,画的颜色有暗红、浅红、黄色、黑色和浅墨色,其中红色为主色调。

  《耕作图》位于M1墓室西南壁的壁画第二层左侧。画面中,三条直线和一些倒“个”字勾勒出田地和庄稼的形状,重点笔墨落在3位耕作者身上,他们的神态、衣着、动作惟妙惟肖,由于长期劳作而隆起的肌肉,让人不禁联想到会有汗水顺势滑下。

  墓室的西南壁在整座墓葬中壁画人物与场景最复杂,有砖雕灯檠和窗户。壁画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一组3幅表现丧葬礼仪的情景,哭丧、出殡、扫墓,画面感十足,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层右侧为《刑罚图》,上半部分表现的是受刑者将赴刑场的画面:前面一人身着暗红色长袍,衣领为红色,后面是被囚于“井”字形囚笼内的一个男子,头戴黑色幞头,右手拿黑色长颈瓶;下半部分表现准备行刑的画面:前面一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红衣,双手抱于胸前,身后是2棵墨画的大树,对面站着2个人,一人身着红色短袍及白裤,扛着一面红色旗子,他后面的人身着黄色短袍及白裤,挎着大刀,背弓囊和羽箭。还有2个人,一个穿暗红色袍服,一个穿黑色袍服。第三层用灯檠将壁画分为两部分,左侧为狩猎图,群山之中可见一只墨线勾勒的奔走状老虎,它的后面是一位狩猎人。右侧为商旅图,画面左侧绘一峰载有货物的骆驼,右侧为一匹红色高头大马,马上有马鞍、辔头等马具。

  M1墓室中还有《朱雀图》《狩猎图》《抚琴图》《钓鱼图》《人鱼图》《雄鸡图》《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图。《朱雀图》中朱雀为凤首鹰爪,呈大鹏展翅之势,凸显出北方游牧部族把对鹰的喜爱和崇拜融入绘画的审美观。《卧冰求鲤》是传颂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二十四孝》里的故事之一。画面中,一位上身赤裸的年轻人侧卧在冰面上,冰面下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正欲跃出冰面;画面上方,一位年迈的妇人正在关切地遥望……这则典故讲述的是晋朝王祥寒冬腊月敞怀卧冰面,用体温融化坚冰,求得鲤鱼,救曾经苛待他的继母的感人故事。

  塔尔梁五代墓葬墓室里的壁画内容均带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墓葬规格不高,墓主人身份不明,但该墓葬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同类墓葬中壁画保存较好的一处,丰富的壁画内容为研究五代时期中原汉族人民与北方游牧部族杂居相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黄河两岸地区的经济、生活、民俗等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清明耕作入画来
文化交融的色彩
我的希望在田野里
气清景明万物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