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清景明万物显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寒食节便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寒食节也成为清明的别称。

  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用来指导农事的,《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古人认为,清明后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并且正好是棉花、玉米等作物播种的大好季节,所以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耕作。此时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所以有农谚“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清明节,则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传说这和晋文公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饿得昏死过云。所剩寥寥的几个大臣四处找不到吃的,干着急没办法。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却不知从哪里找到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喝。重耳喝下汤后恢复了精神,这才知道介子推为了救他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下来,感动得直流眼泪。

  19年后,重耳成为一国之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当初陪他流亡的功臣,却落下了介子推。介子推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带着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得知消息后,羞愧万分,命人无论如何一定要将介子推请回来。无奈绵山树木茂密,寻人太难,找寻介子推的人便从三面点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不料始终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终于等到大火熄灭,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倚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树洞里有一封写在衣襟上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恸哭一番,下山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因此有了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足下”称呼。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烟禁火,只吃寒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     (娜拉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清明耕作入画来
文化交融的色彩
我的希望在田野里
气清景明万物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