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曾经因为缺少实物证据成为我国瓷器史上单薄的一页。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陆续出土西夏瓷器,西夏瓷器才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向我们展示它们神秘的色彩。
从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得知,西夏的瓷窑址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结合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地方特色,创建发展出质朴的风格。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褐釉剔花海棠纹梅瓶及剔刻釉装饰艺术,表现出纯真质朴的民族风格,说明西夏虽然一直与宋朝不是特别亲密,却始终积极努力地汲取着中原文化的养分。
西夏中期,瓷器制作逐渐兴盛,中晚期的瓷器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高峰,其中剔花产品则是兼具独创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古陶瓷经典作品。剔花海棠花梅瓶是西夏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物种类,其外翻成蘑菇状的瓶口是西夏瓷器中的小口瓶类较常见的造型,口颈差别较大,有折肩以及曲线缓和的腹身。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喜爱。
西夏瓷器种类多、内容丰富且保存完整,既有宋代风格,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是中国陶瓷百花园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朵奇葩。尤其瓷器上的剔刻花纹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有强烈的艺术感。各地出土的西夏瓷器特征鲜明、纹饰简洁、装饰手法粗犷,证实早在公元11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就有发达的制瓷业。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