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伦春族剪纸——

来自大森林的“纸上”艺术

孟金红在制作鄂伦春族服饰。
  □本报记者  许素红  

  鄂伦春族剪纸,是鄂伦春族人民中流传的艺术形式,内容多以自然景象、花草树木、动物形象、生产生活场景等为主。鄂伦春族剪纸,来源于鄂伦春族人民在现实世界中的触景生情,从而在心中形成图案,然后直接剪裁而成。鄂伦春族剪纸样式多数用在服饰和桦皮、兽皮制品上,表现形式繁简错落,具有古老浑厚、纯朴粗犷的北方狩猎民族风格。鄂伦春族剪纸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中,它作为标志性图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01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鄂伦春族剪纸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不息的民族技艺

  鄂伦春族剪纸艺术,早期用薄桦树皮和熟好的兽皮剪,后来用纸剪。鄂伦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剪纸就如同文字符号,每幅剪纸都展现着不同的内容、特有的文化内涵。

  鄂伦春族剪纸艺术有着别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动物、植物及自然景物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表现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场景的剪纸作品鲜活生动,真切形象。鄂伦春族剪纸作品,还有表现鄂伦春族崇拜的作品,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些剪纸不仅可以用来装点生活,更展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寄托。

  鄂伦春族世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狩猎文化。他们擅长在桦树皮上雕刻各种剪纸图案,妇女们多用动物小腿骨制成的刻刀,在桦皮制的桶、篓、碗、箱等器具上刻出多种多样的花纹图案,涂上颜色,结婚时由女子带到婆家。在桦树皮制品上雕刻的花纹和颜色都有特定的含义,如“珠勒都很”花纹,象征夫妻永不分离;红色象征姑娘之喜;黄色象征男人之喜等等。

  鄂伦春族剪纸艺术,以及剪桦皮、剪袍皮等艺术,反映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沿袭、狩猎生产、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鄂伦春人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窗花图案剪纸中,充分反映了雨神、山神、火神、草神、太阳神等自然神形象;在生产生活用具方面,如袍头帽、摇篮、袍皮手套、背包、长袍和“仙人柱”的覆盖物“额勒敦”上,花纹样式增加了花朵、松树、植物等,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情有独钟的不解之缘

  年近八旬的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孟金红老人,2014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剪纸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她创作的剪纸作品约500个。孟金红对鄂伦春民族艺术充满深深的热爱,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喜欢得不得了!”。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不仅仅是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民歌、鄂伦春皮袍服饰制作、鄂伦春桦树皮制作等鄂伦春民族技艺样样精通。对鄂伦春民族艺术的挚爱已深深融入她的血液、她的生命,鄂伦春民族艺术让她的人生精彩绽放。

  身为鄂伦春族的孟金红从小就对鄂伦春民族艺术情有独钟,与鄂伦春民族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她被评为劳动模范,担任过少数民族代表、妇女主任等,而在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更是成果丰硕。2007年孟金红获得鄂伦春自治旗政府颁发的“鄂伦春民间手工艺大师”称号;2013年孟金红在鄂伦春自治旗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鄂伦春族剪纸艺术。

  孟金红兴致勃勃地为记者唱了一首鄂伦春民歌《古里情》,歌声悠扬婉转、圆润柔美、回味绵长,那是内心流淌出的鄂伦春民族艺术的“天籁之音”,饱含着“兴安岭上的民族”独有的味道,让听者的心灵瞬间净化。

  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孟金红的父母都是鄂伦春族,受家庭薰陶,她对鄂伦春民族艺术一学就会,过目不忘。从孩提时代就经常看母亲剪各种剪纸作品,孟金红经常也会操起剪刀,海阔天空,驰骋自己的想象,用一双小手剪出她心中构思的各种剪纸作品。那时还没有制作精良的剪纸材料,她就用旧的作业本来剪,在她的眼里,这些剪纸作品虽然没有艳丽的色彩,却有着鲜活的生命,让她稚嫩的心灵充满欢乐。长大后,她不停地学习各种鄂伦春族剪纸及其它鄂伦春民族艺术,只要见到有关鄂伦春族剪纸等民族艺术作品的实物和照片,她都要仔细观摩、研究,从未间断。

  孟金红说,只要投入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皮袍服饰制作等鄂伦春民族艺术中,她的内心就格外晴朗,充满阳光和力量,所有忧愁都一扫而光!鄂伦春民族艺术让她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鄂伦春民族艺术是她一生心之所系。孟金红告诉记者,鄂伦春族剪纸艺术、鄂伦春皮袍服饰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民族艺术的瑰宝穿越时空,从远久走到今天,异常珍贵,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礼物。

  在孟金红看来,鄂伦春族剪纸与其它民族的剪纸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是鄂伦春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而且,鄂伦春族的剪纸艺术因不同流域、地区,剪纸风格又各不相同。以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剪纸艺术为例,多布库尔河流域(即古里乡)一带,剪纸风格粗犷豪放、美观大方;托河流域(即托扎敏乡)一带,剪纸风格精巧细腻、内涵深刻;甘河流域(即乌鲁布铁镇)一带,剪纸风格介于前两者之间。孟金红特别提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的鄂伦春族剪纸艺术非常有代表性,那里的妇女心灵手巧,剪出的剪纸作品有浓郁的艺术特征,包括生肖、花卉、人物、福字等,每幅作品都特色鲜明、造型精致、手法细微、栩栩如生,令人惊叹鄂伦春族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

  “艺术之家”的共同梦想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剪纸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孟金红对鄂伦春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充满信心。她相信,鄂伦春族剪纸艺术一定会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她说,她所在的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经常举办剪纸培训,学习鄂伦春族剪纸艺术的人非常多。孟金红把自已高超的剪纸技艺悉心传授给别人,她在古里乡教,出门在外教;在火车上教,在社区居民中教;在各种活动中教,在亲人中间教……她的学生遍布各地,她培养出了在鄂伦春族剪纸艺术上较有代表性的、具有独立制作能力的传人,以“传帮带”的形式,为鄂伦春族剪纸艺术的弘扬与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

  孟金红说,目前,国家及社会各界非常重视鄂伦春族剪纸等鄂伦春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据悉,除她本人被列为自治区级鄂伦春族剪纸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外,2006年,“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鄂伦春赞达仁”“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族老人额尔登挂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赞达仁”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鄂伦春仙人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自治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鄂伦春狩猎文化之乡”;2010年,满古梅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鄂伦春族歌手延楚林被列为自治区级“鄂伦春赞达仁”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鄂伦春族剪纸”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阿吉伦被列为自治区级“鄂伦春桦皮制作技艺”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孟金红的家是名副其实的鄂伦春民族艺术之家。她的儿子、儿媳都是鄂伦春民族艺术的传播者。她的小儿子非常聪慧,从11岁起就跟着她学习桦树皮制作、鄂伦春服饰制作等鄂伦春民族技艺,如今他已成为传承鄂伦春民族艺术的“高手”,他制作的鄂伦春桦树皮作品、服饰作品令人惊叹。近年,孟金红和儿子、儿媳每人制作了一件鄂伦春袍皮袄,独特的鄂伦春族风格令人过目难忘,而他们家的各种鄂伦春民族艺术作品展现出的是原汁原味的鄂伦春文化。这个“艺术之家”的共同梦想,就是坚定地把鄂伦春民族艺术传承下去,使之生生不息。

  (本文鄂伦春族剪纸作品、鄂伦春族服饰、生活用品均为孟金红及家人创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视界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来自大森林的“纸上”艺术
“中华第一龙”的 前世今生
民族艺术的溢彩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