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第一龙”的 前世今生

  □李富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我们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可是你知道吗?从远古史前开始,龙的形象就有迹可循了。那么说起龙的文化,就不得不提一下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中华第一龙”。正是这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将中华民族文明整整向前推进了1000年。近日,笔者走进玉龙故里,了解出土玉龙的前世今生。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笔者见到了70多岁的玉龙发现者张凤祥,他讲述了1971年发现玉龙的过程。那时候他还很年轻,一次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时,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张凤祥介绍说:“当时在山上挖树坑,山上有些石头,把石头捡完了,找铁锨一挖,只听当啷一声,那时以为是个铁器,也没当回事。收工回去,就把铁器给我老兄弟用一根绳拖拉着玩,三拖拉两拖拉,时间长了,把土锈拖拉掉了,就露出玉了。消息一传开,翁牛特旗文化馆就来人了,到这里一看,说这东西可能是个文物。”

  当时翁牛特旗文化馆一位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后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直到1983年,辽宁省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成功发掘,拉开了红山文化研究的序幕。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一对“玉猪龙”成为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翁牛特旗出土的“碧玉龙”与之高度的相似性引起考古界的注意,最终翁牛特旗“碧玉龙”被认定属于红山文化时期。学者们认为,龙的符号与农耕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山文化时期的翁牛特地区人口显著增长,人们猜想,“碧玉龙”或许是古代先民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在农业丰收的祭祀中被当做一件礼器。

  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的这件C型玉龙呈墨绿色,高约26厘米,重量达到了1000克,龙背有对称的单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颌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呈规整的小菱形。整体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因此享有“中华第一龙”美誉。

  走进赤峰博物馆文物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华第一龙”雕塑。赤峰博物馆的玉龙是按照原件1:1比例复制而成,原件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以龙这种虚构生物作为图腾的部落了。近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们也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龙形饰物,其中最知名、也最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物,莫过于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的红山玉龙。

  在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前后发现了大量的龙形饰物,这些饰物大致有三种形态。一种是C型玉龙。这种玉龙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嘴紧闭,颈后竖起一道弯钩形长髭,尾端呈圆尖形,其修长的形态和如今我们常见的蛇身型龙,较为类似。

  除了C型龙,还有两种造型更加奇特的龙形饰物。一种玉龙被称为玦形玉龙。这种玉龙,又被称为“玉猪龙”,这种玉龙躯体蜷曲呈玦形,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类似于猪的双耳为特征。另一种玉龙为璜形玉龙。龙体呈璜形,一面雕纹,另一面无纹饰,中部对穿一孔,两端各雕一龙首。

  据介绍,这3种玉龙,虽然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形状都脱胎自圆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红山文化的龙形象出现早、类型多、成系列,是中国龙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赛沁塔拉玉龙发现以后,大批红山文化玉龙被发掘出土,全国许多遗址也相继发现了以龙命名的遗迹和遗物,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龙的起源以及龙文化问题的讨论。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以前,人们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来近4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故乡、中华民族摇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视界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来自大森林的“纸上”艺术
“中华第一龙”的 前世今生
民族艺术的溢彩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