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

锚定目标奋力前行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守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王超 摄
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高瑞鹏 摄
市民漫步乌海湖畔。高瑞鹏 摄
乌海市滨河二期已见雏形。王超 摄
海南区再生水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成。高瑞鹏 摄
京运通光伏新材料项目。高瑞鹏 摄
红嘴鸥光临乌海湖。郝飚 摄
自治区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大气监测平台在乌海市上线运行。李耀 摄
城区处处有园,生活处处有景。王超 摄
昔日的废弃矿山已华丽变身为电力“光谷”。孟和朝鲁 摄
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高瑞鹏 摄
  □郝飚

  书写“绿进沙退”奇迹,守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打出“七治”组合拳,还天蓝地绿水清;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近年来,乌海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以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抢抓机遇谋发展,担当实干勇争先,为全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作出更多贡献,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逐绿前行 筑牢生态屏障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行走在乌海大地,处处涌现着乌海市干部群众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治理大会战的生动景象。

  在海勃湾区金沙湾西南侧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网格状沙障渐次排开,一片片裸露的沙地被牢牢锁定,一张张稻草方格织成的“草方格地毯”,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

  乌海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永东介绍,该项目属于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项目中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项目,主要通过铺设低立式草方格沙障形成“防风墙”的方式,削弱风力,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再通过种植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削弱风力侵蚀,防止沙化土地范围扩大,进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乌海市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第一站,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交会处。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年来,乌海市聚焦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先后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恢复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自治区2019年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乌海市10年来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6.7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8.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8%提高到现在的3.75%。

  如今,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根据第六次沙化荒漠化土地监测统计结果,乌海市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4.62万亩,目前已治理32.12万亩。今年,乌海市结合地区实际,通过人工造灌木林、人工种草和工程固沙等措施,系统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实施面积共9114亩。在乌海市“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中,采取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退化草原修复等措施,对原有衰退的人工乔木灌木林、中龄林与幼龄林和退化草原进行有效治理和修复,实施面积16800亩。目前,各类防沙治沙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一边矢志不移推进防沙治沙,一边在沙地沙漠、戈壁荒滩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为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乌达区矿区的国能10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现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地排列在荒山上,在阳光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蔚为壮观。该项目设计年发电量1.74亿千瓦时,“光伏+矿区治理”的建设模式,让废弃矿山变为金山银山。光伏发电板上源源不断地产出清洁低碳新能源,发电板下充分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了“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恢复”的土地立体利用,在节能降碳的同时,有效促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在甘德尔山深处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广大建设者们争分夺秒、火力全开,以“满弓”状态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该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设计年最大发电量约为20.08亿千瓦时。项目建成后,将承担起调峰填谷、调频调相、黑启动、紧急事故备用以及新能源消纳等任务,为内蒙古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电力,促进蒙西地区大规模风力、光伏发电并网消纳。

  立足地区电力消纳条件好、负荷增长空间大等优势,乌海市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全力打造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全力推进自治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当地落地落实。

  据了解,乌海市适宜布局新能源建设项目的集中连片地块共11个,可用于绿色供电和风光制氢一体化等新能源项目。目前,该市正在修编《乌海市“十四五”新能源规划》和编制《建设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总体规划》,阿电入乌首期200万千瓦区域新能源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3个总装机40.5万千瓦的工业园区绿色供电和2个总装机32.5万千瓦的风光制氢一体化新能源项目获批,30万千瓦存量负荷绿电替代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已初步形成存量负荷绿电替代、新增负荷绿电配置的绿电消纳发展格局。

  随着一个个新能源项目的加快建设、并网运行,乌海市的能源结构逐步实现逐“绿”前行、向“新”进发。

  铁腕治污 破解发展瓶颈

  夏日的乌海,绿意盎然的风光让人应接不暇。市民信步城市绿道,感受着“路在湖旁延、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色。这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迁背后映照出乌海人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坚持,更见证了乌海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乌海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矿区面积4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2%。过去一个时期,光秃破败的渣山、尘土飞扬的天空是乌海矿区的真实写照,矿区污染成为乌海市生态环境污染的最大源头。

  近3年来,乌海市广大干部群众心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之大者”,始终把抓好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在经过多次摸底调研、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乌海市确定了以“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七治为总抓手、以矿区整治为主战场、以矿权整合为关键点、以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的总体治理思路,并先后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3年行动方案和7个子方案等政策文件132个,下决心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以“治企”为抓手,乌海市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落实“双控”目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稳步推进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严把企业准入关,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全产业链群,力促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以“治矿”为抓手,乌海市建立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坚定不移推进矿权整合,狠抓矿区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生产作业扬尘智慧管控,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最大限度降低扬尘污染。

  以“治路”“治车”为抓手,乌海市加强矿区园区公共道路养护,从严治理货运车辆超载、超高、不盖苫布等违法行为,完成矿区道路两侧封闭管理,加快推广公转铁、散改集、油改电等绿色运输方式。

  以“治水”为抓手,乌海市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工业用水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水安全“五水共治”,全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

  以“治气”为抓手,乌海市突出抓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库区扬尘污染整治等专项治理,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建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系统,建成“空天地”一体大气监测体系,实现对异常排污行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快速管控。

  以“治场”为抓手,严禁各类物料露天堆放,清理“小散乱污”、非法配煤场,全面启动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建设,推动煤炭洗选企业生产规范化……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七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曾经的“生态短板”正在变为“生态样板”。

  同时,乌海市全面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并把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严肃查处环保领域不作为、慢作为现象,并将环保问题整改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内容,强化结果运用,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履行生态环保责任。

  3年来,乌海市累计投入资金68.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23个。截至目前,30余家重点涉水企业全部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水污染物达标率达到99%以上,6座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全部分质利用。黄河乌海段水质类别稳定保持Ⅱ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中心城区PM10、PM2.5年均浓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今年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向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71天,同比增加6天;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8%,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3,同比下降3.1%。

  产业向新 汇聚绿色动能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煤炭探明储量24亿吨,优质焦煤占自治区已探明储量的60%,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直面发展困境,唯有产业转型是出路。

  思想领先,发展才能率先;思路转变,发展才能转型。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工作破局的先导,切实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该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一方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科学制定地区发展思路,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一方面大力营造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去年以来,重点项目“争先进位、赛马比拼”机制,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活动,市直部门“晒成绩、看谋划”集中述职评议等如火如荼开展,创先争优、奋发有为的干事氛围在全市越发浓厚。

  在这个过程中,乌海市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选人用人导向,近3年来,调整县处级干部18批次775人次,其中,从基层一线提拔转任县处级干部42名,从急难险重岗位提拔转任县处级干部45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在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稳步接续转换。

  从一块漆黑的煤炭到一瓶无色透明的BDO,再到一块质地柔软、韧性十足的氨纶布匹,走进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的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展台上一字排开的样品集中展示着企业立足地区资源优势深耕可降解材料领域的成果。同时,这也是乌海市近年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最直观的一个缩影。

  “这个项目实现了‘煤/石灰石—BDO/聚四氢呋喃—可降解塑料/氨纶’这条完整产业链条。”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海明说,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端新材料生产加工产业空白,同时对乌海市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乌海市牢固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立足资源而又超越资源”理念,力促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同时,紧抓用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以链群思维抓项目、强产业、促转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全产业链基地,全面推动产业生态由“单打独斗”向“成群结队”转变,产业形象由“傻大黑粗”向“窈窕淑女”转变。

  如今,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百余种,传统产业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围绕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和新能源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自治区西部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围绕打造以可降解塑料和有机硅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正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重点项目支撑尤为突出。近3年来,乌海市实施超亿元重点项目190个,完成投资760亿元,特别是产业类投资占比达70%以上。随着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乌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2023年,乌海市航空旅客吞吐量近70万人次,在全国257座机场中位列第124位,较2019年增长33.1%、排名上升7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乌海市转型发展活力和人气指数持续提升。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乌海市将自觉地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作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无惧风雨向前行,以实际行动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乌海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5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9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10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锚定目标奋力前行 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