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拉特草原上的民族团结情

乌拉特中旗居民小区新貌。
  □文/图  本报记者  薛来

  6月的乌拉特草原,微风习习。在这片草原上,各族群众其乐融融,“民族团结进步”这6个字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

  在海流图镇巴音路社区,社区干部、网格员、居民等30余人正在开展民族团结故事宣讲活动。在大家的讲述中,频频提到“一抹蓝色”。

  “一抹蓝色”是什么?巴音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高世安告诉记者,他是巴音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代名词,居民只需要一通电话,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就会出现在身边。

  “我们社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居民占总人口的49.6%。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高世安说。

  在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党支部的墙上,挂着一面鲜红的锦旗,这面锦旗见证了一个深深烙印在村民心中的民族团结故事。

  2023年7月,乌拉特草原旱情严重,川井苏木阿木斯尔嘎查和巴彦高勒嘎查的牧民们焦急万分,他们储备的草料在6月中旬就已用完,牲畜“饥荒”问题成了他们的心病。

  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的村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组织人手多方收集抗旱草料,及时解决了这两个嘎查牧民的燃眉之急。

  “特别感谢苏独仑嘎查的兄弟姐妹,在紧要关头为我们送来了草料。”巴彦高勒嘎查牧民陈晓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乌拉中旗按照“两南两北”(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区域农牧业大循环发展思路,开展“农牧结亲”活动,建立“六联共建”机制(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推动95个嘎查村结成41对子。截至2023年底,牧区嘎查和农区嘎查村开展抗洪救灾互帮、生产资料互用、发展技术互学等共建共享活动180余次,累计开展扶贫助困、捐资助学、道路维修等社会公益活动370余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袤的乌拉特草原上深深扎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三项计划”在行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特刊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视界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核心提示】
“妈妈帮帮团”来啦!
邻里一家亲 共唱幸福歌
践行全方位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拉特草原上的民族团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