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原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礼记·中庸》开宗明义就论及“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同“现”,显现。独:个人独处。大意是说,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关于“慎独”,《礼记·大学》解释为:“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与此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情,却试图伪装自己。然而,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骗不了人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故慎独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启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慎独慎微是涵养自身德行的重要方法,更是无数古圣先贤追求的人生境界。慎独慎微作为严格的自我要求,也成为无数中国人的道德追求与准则。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匾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一般说来,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而在隐蔽之处、无人之时,却最易放纵自身欲望,陷入外物诱惑。在微小细节之处,自以为无关紧要,却不知小节不守,大节难持。
纵观那些因违纪违法被查处的干部,往往是从小贪小腐开始,到后来欲望越来越大,逐渐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等到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最终不仅毁掉了个人的前途,也枉费了组织的信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延续老一辈革命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时刻将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腐墙”,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性,决不让自己迷失人生方向。把慎独慎微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虑于微、防于小,以自尊、自警、自爱、自省的态度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负时代的使命和人民的期盼。(袁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