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14种典型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总结出14种典型模式。

  ◎“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巴彦淖尔市针对田块细碎、高低不平、灌排不配套等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逐步形成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杂乱的地块界、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的“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模式。

  ◎“先建后补”模式。该模式通过提前落实规划、因地制宜设计、简化办事程序和自愿申报、自筹资金、自主建设,不仅大幅缩短了工期,而且缓解了“项目等钱”的问题,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使用。

  ◎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为解决项目建设投资标准低、建后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引入旗农投公司以联合体竞标的方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形成国企参与投建运营一体化模式。

  ◎EPC模式。EPC模式实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由工程总承包单位对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克服了设计与施工脱节的弊端,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实施效率。

  ◎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为解决黄河水泥沙量大难以滴灌等问题,将周边未利用地建成蓄水池,引黄河水入池澄清后滴灌,取得节水节肥、清除泥沙、中和盐碱等多重效益。

  ◎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通辽市反复总结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的节水效果,形成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还同步解决了地膜污染、残膜回收难等问题。

  ◎“坡改梯”模式。通过在坡耕地上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蓄水补灌模式。在旱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蓄水补灌设施,改善了补灌条件,提高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模式。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项目,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技术集成,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

  ◎“台长井长制”模式。通辽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将重要和易损的变压器、机电井等设施,委托给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或农牧民管理员进行维护,探索形成建后管护“台长井长制”模式。

  ◎“资产保”模式。为破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难题,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主要利用国家银保监会的帮扶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资产保险试点,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产保”模式。

  ◎“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推行智能气象节水灌溉,使灌溉措施更加精准,实现节水节电、减肥减药、增产增收、防灾减灾等多重效益。

  ◎“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依托农垦集团拥有的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优势,以智能技术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探索“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

  ◎高标准农田“统种共富”模式。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采取建立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合作化经营等措施,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统种共富”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要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编者按
沃野良田织锦 北疆“粮仓”丰盈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14种典型模式
守住耕地 这个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