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源西辽河文明 汇聚文化发展合力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
神兽金饰牌。
库伦旗奈林稿辽墓壁画。
大甸子遗址出土文物。
老哈河(下)与西拉木伦河(上)汇合处。
陶猪,哈民遗址典型出土文物,长14.8厘米、高9.9厘米、宽9.9厘米。背有龙脊状纹饰和圆孔,出土时内有粟黍等碳化籽粒。陶猪为黑色,工艺精美,形象逼真,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目前发现的唯一珍品,是哈民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人面口陶壶口径15.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5厘米。
西辽河干流。
  □文/郭洪申 杨永娜 图/王金

  齐聚西辽河畔,对话亘古文明。8月16日,以“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在通辽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学者和文化界精英齐聚通辽市,共赴一场思想与文化盛宴。

  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由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史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同主办,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活动期间,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交流心得,并深入通辽市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探索“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关系,深入挖掘西辽河文明的历史价值,探讨其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专家学者们以《从西辽河文明实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乌桓的南迁入塞与融入中华》《“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等为题的报告内容丰富新颖、方式精彩纷呈。生动有趣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参会人员沉浸其中,大家时而拿起笔来认真记录,时而报以热烈掌声。

  西辽河,这条蜿蜒流淌在通辽大地上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这片丰饶的土地,更孕育了璀璨夺目的西辽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与黄河、长江一样,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通辽市地处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史前聚落遗址、辽代墓葬、金代界壕、清代王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辽河文明应该说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它实际上最后汇合成了中华文明,整个中华文化来说都是一体的,西辽河文明所代表的北疆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虽然有文化上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最终成为一体。以西辽河文化作为一个标志来统合北疆文化的整体发展,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赛说,同时,她认为西辽河的文明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化研讨未来会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也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西辽河文明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还试图构建西辽河文明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通辽市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品牌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南边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吕文利说。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主题研讨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交流活动,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成果,就辽中京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辽河文明视域下医药卫生史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治理、西辽河文明与辽代契丹文化文明、流域文明与城乡高质量发展、激活通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进一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西辽河核心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畅谈心得体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专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郭大顺
~~~——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崔明德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南边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吕文利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
~~~——专访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赛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7版:通辽
   第08版:评论
探源西辽河文明 汇聚文化发展合力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西辽河文明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
西辽河文明由各民族共源共享共建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
西辽河文明是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范
西辽河文明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辽河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史和文明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