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内蒙古大地的沃土上酝酿着丰收的味道。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的牛肉、羊肉、牛奶产量全国第一,连续5年粮食产量突破了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内蒙古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牛羊肥壮……在丰收的季节,8月25日至29日,“闯新路 新实践——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暨“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工作交流会媒体团走进内蒙古,感受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此时,本报记者也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全区各地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上的实践探索,在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经验和成效。
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眼下,正是内蒙古玉米、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稳产增收的“窗口期”。
在包头市土右旗沟门镇沙兵崖村,“一喷多促”作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架架装载“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助剂”的植保无人机按照设定航线从玉米田上方飞过,阵阵白雾均匀喷洒在农作物之上。
“一喷多促”是指为作物一次性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杀虫杀菌剂,从而达到促壮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升的目的。为提高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应对能力,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国家下达内蒙古2024年“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1.583亿元,重点支持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实施“一喷多促”作业。
“我们抢抓当前重要窗口期迅速行动,不断加强技术服务和政策宣传,指导旗县区全面开展高标准、高效率喷施作业,积极引入第三方对作业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助力秋粮丰产丰收。”包头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内蒙古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粮食、稳玉米、稳大豆,扩大油菜,提高单产要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产保供。
稳面积、稳政策,是确保粮食丰收的“先手棋”。今年以来,内蒙古提早释放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下达生产者补贴等资金,满足春播资金需求,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总播、粮播、油料意向种植面积呈现“三增”特点。
在提单产上持续发力,深挖粮食增产的潜力。内蒙古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600万亩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组织33个旗县建设提单产综合园区。强化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激发土地产出潜能。
今年,内蒙古继续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710万亩高标准农田国债项目,213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全部完成,3个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获批。在全国首创“科技110”服务模式,农技人员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有效提升。
秋意渐盛,“粮仓”可期。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和探索实践,为内蒙古向着连年丰产目标进发提供了“硬核”支撑。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唱响转型升级“新牧歌”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北纬42°到45°之间,有一条“黄金畜牧带”,这里草的味道、水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成就了以膘情好、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著称的通辽牛肉的味道。
走进科左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合作社,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育肥牛和一栋栋整齐干净的牛舍映入眼帘。通辽市在长期的肉牛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伊和塔拉黄牛养殖合作社是其中一个代表。
通辽市有着“中国草原肉牛之都”“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全市牛存栏达到395万头,肉牛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交易数量居全国首位。该市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积极引导农牧民通过家庭牧场、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统一规范标准、共享技术服务、综合降低成本,进一步发展壮大肉牛产业。
通辽市蓬勃发展的肉牛产业,是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的一个缩影。上半年,内蒙古猪牛羊禽肉产量102.2万吨,同比增长4.3%。牛奶产量增长2.6%。二季度末,全区生猪存栏641.3万头,牛存栏971.2万头,羊存栏6793.6万只。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内蒙古抓住“时”与“势”,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内蒙古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
今年,内蒙古新建、改扩建肉羊规模养殖场62个,育肥牛出栏64.8万头,建设和改造升级奶畜养殖场30个,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17个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全面启动,新建棚圈45万平方米,建成大中型饲草储备库104个。
种子是农牧业的“芯片”,更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目前,内蒙古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达到23家,牛羊核心育种场数量稳居全国第一,种业创新成果更加丰硕。同时,支持47个牛羊养殖大县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17个旗县自主实施兽医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区70%牛羊养殖地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
锻造精深加工“硬实力”
“现代化的无人车间太壮观了,数字化生产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这里能真实体验一杯牛奶的诞生过程,对牛奶生产有了更深了解”“融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观光互动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让人耳目一新”……
8月25日,“闯新路 新实践——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暨“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工作交流会媒体团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实地参观考察,媒体团成员沉浸式体验内蒙古奶业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发出由衷感慨。
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是目前全球产能领先、自动化水平高、绿色环保领先的智能制造标杆项目,日处理鲜奶能力达6500吨,可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
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奶罐”。作为我国奶业振兴的“主战场”和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的“主阵地”,内蒙古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人民每喝6杯奶,就有1杯多来自内蒙古。
伊利、蒙牛等一批国际知名乳企快速崛起,中小规模特色加工和民族乳制品加工产业持续壮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内蒙古奶业成为中国奶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不只是奶业,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奶酪、赤峰小米、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区域公用品牌,带着“内蒙古味道”香飘万里。
从小产品单打独斗转向规模化、品牌化,从单一的农畜产品结构转向集约化、融合化……如今的内蒙古,在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稳。
巴彦淖尔市围绕肉羊、向日葵等12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4家羊皮加工试点企业依托项目资金,开展羊皮食品化脱毛、新建和改扩建羊皮食品化加工生产线、开发羊皮新产品。
乌兰察布市支持企业开发马铃薯、燕麦、预制菜等多元化主食产品和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鼓励企业向化妆品、保健品、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等行业发展。
包头市农牧局指导土右旗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强化对接服务,支持蒙绥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屠宰900万羽禽类加工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内蒙古聚焦奶业、玉米、肉牛、肉羊等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链,加快补齐精深加工短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高位推动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内蒙古农牧业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产品、品牌再升级,发展底气更足、实力更强、质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