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后重拾曾经的梦想

发明“铁三角”与“永动机”死磕到底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赵永峰

  66岁的陈清、62岁的李如春、68岁的任宝山,3位年龄加起来近200岁的老人,退休后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重拾曾经的梦想,组成了发明“铁三角”。

  陈清和任宝山学的是采矿专业,退休前在包钢矿研院工作。李如春学的是自动化专业,退休前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过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们多年前因工作关系相识,在深入接触中,被彼此的专业能力吸引,更为彼此的人品折服。

  时间回溯到1978年。在东北工学院读大二的陈清,一天早晨去上课时,稀里糊涂闯进了一间阶梯教室。无法退出去,陈清只能硬着头皮听老师讲理论力学,当听到“永动机”时,他被深深吸引,一直听到最后。“那时中国非常落后,工业发展也起步较低,如果发明一种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或者只需要一个初始能量就可以永远做功的机器,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得到高速发展。”从此,这个梦想就在陈清的心里扎了根。

  1981年大学毕业后,陈清来到包钢矿研院工作,一个月58元的工资要维持一家三口的开支。为了发明梦,陈清只能委屈自己,把早饭钱省下用于业余研究。十几年里,陈清在重力、浮力、热力等领域做了无数设计方案,实际动手完成的整体装置也超过了100套,各种设备器件更是做了不计其数。为了省钱,他四处淘各种废旧器件,为减少浪费,把实验装置做得小到不能再小。

  在追求“永动机”梦想的同时,陈清在自己的工作上从未懈怠,先后取得了3项发明专利。任宝山作为陈清的部门主任,特别理解陈清的执着,两个人在工作之余经常讨论陈清在发明中遇到的困难。较真的任宝山质疑很多,陈清则喜欢他的毫不客气,不断地交锋,也开拓了陈清的思路。

  1998年,陈清认识了李如春。偶然间,李如春知道了陈清的研究,给他讲起了稀土院永磁专家徐来自的故事。徐来自在永磁材料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其中磁致冷给了陈清巨大的震动。“磁材料的特殊物理力学现象,一下子又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苗。”此后,他将研究方向作了调整,努力寻找磁材料的特殊物理现象。

  1999年春天,陈清开始研究稀土永磁材料。这对他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善于学习的陈清从最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偶然间,陈清看到一篇文献,报道的是约翰·瑟尔效应,讲述的就是永磁材料的特殊物理现象。科学家约翰·瑟尔的描述非常玄妙,他仔细查阅资料发现,永磁材料有待被发现更多的特殊物理现象。

  陈清按照约翰·瑟尔的理论作出了一个简单的装置,但转动的效果非常不明显。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后,陈清改变了该装置的形状,显现出的速度远远大于原来的设计。这次实验给了陈清很大的启发。“既然实现不了永动,那就寻找一种可以省力的方式。”按照这个思路,陈清从2000年开始,再次重新出发。

  然而,发明的灵光似乎就要和陈清作对,15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他的发明却没有更多起色。昆都仑区友谊大街旁的一个小区里,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一楼,是陈清、李如春、任宝山的秘密基地。这些年,不管是有难题,还是有开心的事,三个人总会聚集到这里。一杯茶、一壶酒,一阵探讨、一番争论后,又各自回归,继续沉浸在发明的苦恼与生活的幸福中。

  “如果没有这个发明梦,我们的生活应该非常惬意,就是这个发明梦,连接起了我们的友谊,也让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说起三个人的友谊,直爽的陈清,掏心窝子的话总能引起李如春和任宝山的共鸣。

  时间转眼到了2019年,陈清去北京帮女儿带孩子,闲暇时,他主动跟女儿讲起方案中遇到了一个死结。和女儿探讨后,他立即更换思路,之前的难题一下子有了巨大的突破。陈清把设计图纸传回包头,李如春和任宝山很快租了一间车库开始制造发电机稀土永磁动力装置。制造过程中新问题不断涌现,两个人带着工人只能在车棚里不断修改。紧闭的大门,叮叮当当的声响,他们的神秘行为引起附近居民的怀疑。

  居民报警,警察上门了解情况后,对他们的执着表达了敬意。一年多的时间里,装置配件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个,铁质的、木头的、塑料的、合金的,各种材料尝试了个遍,很多器件还需要自己加工。3位白发苍苍的老科技人员在不断失败和向前的希望中彼此鼓励。2024年2月,第一个发电机稀土永磁动力装置终于完成。

  陈清介绍:“我们发电机的动力系统,是利用稀土永磁材料所具备的特殊物理功能(现象)研发而成,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和超低碳排放效果,非常符合当今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需求,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主要结论,该装置结构简单,工艺成本和制作成本较低;能量利用率高,根据小型实验初步测算,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能耗降低60%以上;环保效果明显,各种有害物质排放接近零;对于激活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殊物理功能(现象)的装置也掌握了工艺参数和设计原则;通过激活装置获得了动力并完成动力输出;该装置结构简单非常适合自动化和智能化作业。”

  陈清认为,鉴于小型试验获得的效果,扩大试验规模非常必要,这样才能测算出随着装置几何尺寸的增加,各项指标和效果可否与小型试验保持一致。“如果有一天,这项发明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我们希望交给国家,或者与国企、央企背景的企业合作,让这项技术真正为国计民生贡献一份力量。”陈清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乡村振兴
   第07版:社会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北疆国防
   第12版:公益广告
内蒙古秋季旅游已上线!
季节交替需 提前预防疾病
推进婚俗改革 为爱赋能
情暖“夕阳红”
内蒙古文化馆暑期开展 美育培训630余课时
发明“铁三角”与“永动机”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