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靠天养畜到国家“肉库”稳产保供

——75载砥砺奋进之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篇
  □本报记者  韩雪茹

  秋到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牲畜迎来出栏旺季。

  在乌拉盖牧场农乃分场熊国林家的草场上,一只只膘肥体壮的肉羊或站或卧,悠闲自在。

  这些年,“改变养殖方式”成了熊国林的增收“法宝”。他家不断引进优质种公羊,淘汰不合格的基础母羊,选留乌珠穆沁羔羊作为后备基础母羊,逐步改变畜群结构,扩大养殖基数。先进的基础配套设施,也让他家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养殖。

  “我家共养了400多只肉羊,今年的春羔成活率比较高。我们从传统大群配种繁育模式转变为小群杂交繁育模式,提高种羊利用率和母羊受孕率,减少饲养成本。”熊国林说。

  回溯时光,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内蒙古逐步告别“靠天养畜”,现代牧歌越唱越响亮。

  198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89年落实“双权一制”(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区牲畜总头数首次突破5000万头(只)。

  1996年,内蒙古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型畜牧业发展。2014年,牧区过冬畜折合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每只1.1平方米,全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防灾减灾能力在全国五大牧区处于领先水平,畜牧业跨越到建设型发展阶段。

  2015年,我区畜牧业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

  75个春华秋实,见证国家“肉库”的信心与底气。2023年,内蒙古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伊利、蒙牛双双闯进全球乳业10强,全区奶牛存栏、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质的飞跃。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肉库”稳产保供。

  从自由放牧到集约养殖,一批批现代农牧业项目加速发展;从良种推广到“智慧”放牧,一个个标准化牧场提档升级;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一个个绿色农畜产品品牌“焕颜”出发……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是广袤草原上不断升腾起的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磅礴力量。

  聚焦“草”,着力扩大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内蒙古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不断扩大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提高青贮玉米生产能力,增加优质苜蓿、饲用燕麦种植,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草田和草业园区。同时,充分发掘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技术和秸秆青贮、黄贮、裹包贮存、高密度草捆技术,持续提升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

  聚焦“肉”,全力抓好肉类稳产保供。2023年推广使用肉牛冻精606万剂、生猪鲜精36万剂、优质种公羊10万只以上,肉牛、肉羊良种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单产达到167公斤、16.7公斤,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7%。在17个旗县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在全区推介了10种典型模式。

  聚焦“效”,大力提升设施化发展水平。总结各地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舍饲圈养的方式方法,形成10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引领集约高效型现代设施畜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3%。今年以来,新建、改扩建肉羊规模养殖场62个,育肥牛出栏64.8万头,建设和改造升级奶畜养殖场30个,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

  与时代偕行,以山河为证。内蒙古从“靠天养畜”中突围,在“全产业链发展”中转型,在稳产丰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把独特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蔡奇丁薛祥出席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
~~~
~~~——75载砥砺奋进之内蒙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篇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先锋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法治
习近平向2024年中国国际 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内蒙古5家企业上榜 “2024中国企业500强”名单
我区6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
从靠天养畜到国家“肉库”稳产保供
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亿吨钼矿
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