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20世纪80年代,这首《龙的传人》传遍大江南北,迄今聆听,依然热血沸腾。
古老东方的这条龙,的确够古老、够神奇。
龙在十二生肖之中排行第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除了它,其他十一个生肖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存在的动物,只有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体。
实际上,数千年来,古人塑造的龙的形象经历了从爬到飞的演变过程。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呈南鳄北猪之相,跟蛇也有关系。龙的演化形象是各种动物杂糅融合的结果。
1957年,中国古生物研究泰斗杨钟健院士,从20世纪30年代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中没有发现龙的痕迹说起,考证了甲骨文中的“龙”字后得出结论:除了“有角”这点不可解,大口、文身、弯曲等,都是鳄鱼的特点。1986年,中国研究鳄类的著名学者陈壁辉认为,龙应该是人们在多种爬行动物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升华,再赋予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他对杨钟健院士不理解的“有角”进行了解释:老鳄头顶的鳞棘高高凸起,因为鳄鱼常在水中静浮,仅露出头的上部和吻端,远远望去,它们的鳞棘状似角。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认为,河南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距今6000多年蚌壳摆塑的龙,其形象就来源于鳄鱼。而已知最早的猪首蛇身龙形象,出现在辽宁一处新石器遗址中,年代在距今8000年至7000年前。
从文物角度看龙的形象进化,更能清晰感知龙形象的塑造过程: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以南的人主要依据扬子鳄和蛇的形象塑造龙,而黄河以北的人则依据猪和蛇的形象塑造龙。进入夏商周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龙的形象主要以扬子鳄为原型。自战国开始,人们将扬子鳄与蛇的形状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塑造的龙逐渐成为主流,这时的龙与现代印象中的龙接近了。自南宋开始,现代印象中的龙正式出现。
文字记载中与龙相关的信息更多且更早,首当其冲就是甲骨文里的“龙”字。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一条竖立的龙的侧面,有头有尾,头部像鳄鱼,伴有龙须,身躯兼有鳄鱼和蛇的特征,尾巴长而卷。《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古人从创造龙开始,就赋予龙神圣的含义,代代相传,并进一步升华、神化,最后形成了龙是帝王象征的观念。与此同时,产生了与龙相关的民俗和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而历朝历代也在不断进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经历了数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逐步形成把龙视为中华民族独有标志和象征的共识,所以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