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阿贵山洞壁题记

  □王宗

  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额尔敦宝力皋嘎查东北,有一山,名曰阿贵山。山上有多个人工开凿的洞,名为阿贵洞。

  此处地势奇要,环境优美,风景宜人。2009年,扎鲁特旗文保部门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复查阿贵洞(洞穴)遗址时,发现80多处多种文字壁题记,使得阿贵山洞壁题记名声远扬。

  该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额尔敦宝力皋嘎查东北200米处,距离四家子城(宁州)12公里。阿贵洞遗址在阿贵山西侧半山腰处,海拔575米,洞口朝西南,洞口宽约7米,深约13 米,山顶处有两座砖砌小佛塔,现已损毁,可见塔基部分和塔砖散落于地表。山下是东西走向的山谷, 山谷内有东西走向的河流,有泉眼。洞内石壁上写有汉文、契丹大小字、女真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等刻字和墨书题记80多处。其中一处墨书题记用汉文书写在距地面1.8米处的洞口北侧石壁上。此处题记写有纪年,全文共计竖排8行89字,其中消失8字,残13字。

  题记中有明确的纪年“干统七年五月廿七日”字样, 干统七年为1107年。题记中写有人物、地点、官职等信息。题记开头写有“贡周易赵需前黄龙府知律”等字样, “赵需”是人物姓名,而题记开头“贡周易”三个字是写明了其来意。题记中“赵需、刘甫、张四聦、仕祁、刘志纯、赵譲、张嗣宗”均为汉人姓名,这说明在契丹贵族统治的辽代有不少汉人在辽朝为官,这与《辽史》记载相符。

  扎鲁特旗文保部门研究人员查阅文献后发现,张嗣宗为辽国重臣张俭的第三子。张俭被辽朝先后封为左丞相、加太师、中书令、尚父、韩王、陈王。张嗣宗辽朝进士,历任朝议大夫、守卫尉乡少卿、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 题记末写有“惕隐司徒耶律白”。据《辽史》记载:“耶律良并作耶律白。”可知耶律白即耶律良,耶律良《辽史》中有传:“耶律良,字习拈,小字苏, 着帐郎君之后。咸雍初,同知南院枢密使事,为惕隐,出知中京留守事。追封辽西郡王。”

  题记中众多府、路、州、县等地命官众为何同赴于此,并留下墨宝值得细思详查。试想,以惕隐官耶律白为首的众人是专程还是路经此地?如路经此地,辽代时期的阿贵洞遗址并不在辽代通往各府、路、州 必经要道之内,且阿贵洞遗址所处位置在东西向狭长25千米的闭塞山谷之中。故此,路经此地不太可能。如果是专程而来,为何兴师动众,此处又是什么重要地点?

  《辽史》记载:“监修国史耶律白。”经当地文保部门查证认为,惕隐官耶律白掌部族之大事,又有监修国史之务,探访辽族之先契丹大贺氏一族故地阿贵洞遗址(勒得山),当是其修国史之需,或为祭祖而来。题记中记载的“黄龙府、长春路、韩、睦、 信、降、乳水县”等地均位于阿贵洞遗址东南部且距离不远。耶律白作为辽朝皇族重臣,各地官员陪同前往也是情理之中。阿贵洞遗址距四家子城址(宁州) 距离不远,理应都处于大贺氏勒得王的辖地之内,再有阿贵洞遗址洞顶处有烟熏的痕迹,可能常有祭祀活动在此举行, 山顶处的佛塔遗址也可作为佐证。众多题记内容的发现无不显露着此处阿贵洞遗址的不同寻常之处。当地文保部门的研究人员推断:阿贵洞遗址就是契丹大贺氏一族的祖山勒得山。

  可以想象,1107年5月,一众由汉、契丹等族组成的祭祀团在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祖仪式,并按照汉族文人的习惯用汉文墨宝记录了这一盛况。从此,元代、清代,不同族群的人来此游览、景仰、朝拜、书写、记录,活化成了一处多民族融合相处的鲜明见证。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阿贵山洞壁题记遗址,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对研究辽代至清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烟荷包:指尖技艺 意蕴悠长
阿贵山洞壁题记
传承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