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多彩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技艺代表了内蒙古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藏着北疆大地上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必须传承好保护好,如同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根。
细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保护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蒙古族刺绣,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技法远近闻名,令人称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于一针一线间讲述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动人故事,传递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又如传承人斯琴,她通过蒙古族刺绣绣制的烟荷包,在民间传统技艺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如何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唯有坚定文化认同,守护文化根脉。
首先,要坚守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次,要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水平,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再次,要积极创新方式,加强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让这些技艺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要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平台和AI技术记录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技艺的保护中来;探索非遗技艺与旅游、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非遗技艺的发展空间。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就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更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