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处祖国北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经是北方游牧部族活动的区域,也是中原王朝开发边疆的重要地区。清代,随着八旗驻防制度的实施建立了绥远城,后来,归化城、绥远城合并,奠定了今天呼和浩特城市格局的基础。
绥远城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前身,史上有“北国锁钥”之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往昔绥远城坚固的城墙、巍峨的城楼、宏伟的城门被陆续拆除,留下南门“承薰门”、北门“镇宁门”两块石板门额,倍显珍贵。南北门额字面意思为承接吉祥瑞气,镇守边疆安宁,与绥远城最高权力机关将军衙署的照壁上“屏藩朔漠”的意思相同,都是保卫边疆之意。绥远城确实像一道屏障,保卫着祖国北疆。
“承薰门”“镇宁门”门额石板上有汉、满、蒙三种文字,说明多语合璧在这一时期已成为定制,并广泛使用于敕谕、碑刻、钱币、典籍等处,此举在边疆治理、礼仪实践、认同塑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门额石板上的文字排序及尺寸也颇有讲究,苍劲有力的楷书汉字居中,所占位置较大,每字近一尺见方,满文与蒙文分列左右。门额石板的材质选料、雕刻技法、纹饰图案也均反映出汉、满、蒙的文化交融,体现出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以史为鉴,只有边疆稳定安宁,才有国家的经济贸易繁荣;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和谐共融,中华民族才能繁荣富强。
(作者系呼和浩特博物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