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记忆,穿越百载风霜,于血脉深处低吟浅唱,世代延绵。
有一片土地,历经无数春秋,肩扛奔赴光明的使命,不屈不挠。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奋起抗争。
河套大地是内蒙古较早开展革命斗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红色文化贯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求解放、共谋发展的全部历程。
河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用赤诚与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红色史诗,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
在跨越百年的不懈奋斗中,那些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面容永远熠熠发光,那些回荡在历史长空中的誓言依然雄浑嘹亮。
播撒火种 曙光初现
临河城区中心的人民公园,一年四季都有市民纷至沓来。这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经受风霜雨雪,肃穆巍峨。纪念碑西侧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1928年至1951年河套地区几十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排名第一的,就是恩克巴雅尔。
“恩克巴雅尔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先驱,进行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革命活动。在当地老百姓眼中,他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在2024年10月16日举行的河套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卫庶根据真实采访经历,追忆了恩克巴雅尔的红色事迹。
受俄国十月革命、我国五四运动影响,1921年,恩克巴雅尔创建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组织之一——“乌兰纳明”。有学者认为,“乌兰纳明”已经具有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基本特点。也有人认为,这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内多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无论其性质如何,这位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青年,在乌拉特草原举起了闪耀着真理光辉的赤旗,为河套大地送来革命的火种。
驻足于历史的回响之地,回望往昔,河套地区革命斗争的脉络愈发清晰。
大革命的失败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全国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6月,中共绥远地委派刘进仁同志到临河秘密地播撒革命的种子。时任临河三区区代表李春秀、东关小学教师王汝贤、进步青年王福元心怀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底,刘进仁等4名中共党员建立河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临河支部。
从1927年7月成立到1932年8月的5年间,中共临河支部在斗争环境极为险恶、与上级党组织联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方法开展办公学、抗烟税、买地创办农业合作社、罢课罢教、兵运等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先后建立5个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40多名。
在巴彦淖尔市档案馆珍藏的口述档案《刘进仁同志的革命回忆录——党在河套地下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刘进仁同志记述:“河套诞生了第一个党支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为河套各族人民多年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带来了希望……”
中共临河支部旧址位于今天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解放街道联通社区之中。步入纪念馆内,一段段红色记忆跃然眼前,那是河套地区共产党人为了民族救亡图存而英勇斗争的生动再现——
1931年,怀揣为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抱负的李春秀,策反晋军黑马队失败,成为河套地区第一个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共产党人。
震惊绥远的祥泰裕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首次尝试。虽然起义军最终遭遇敌人伏击,起义以失败告终,但震慑了国民党在河套地区的反动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残酷镇压革命的群众运动。1935年,国民党临河县军政当局在大顺城制造了震动绥西的反革命事件。中共地下党员杜三柱、班三和穷人会员吕六、陈四惨遭杀害,临河党组织受到重创。
每一幅画面、每一段影像都仿佛是一部历史长卷,带领人们与革命先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共临河支部旧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临河区解放街道宣传委员李洁琼说。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在开展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大地上播撒下信仰的火种。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镌刻着革命先辈先烈的战斗足迹,闪烁着坚贞不移、矢志不渝的信仰之光。
共赴国难 星火燎原
在抗日战争的血火淬炼中,河套地区各族各界民众同仇敌忾,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赤心为国的精神融入血脉延绵不绝。
走进乌拉特前旗西山咀农场,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暴动遗址地矗立着的垦区暴动纪念碑,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记录者。
1935年,国民政府在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建立了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中共北方局派员到垦区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归绥失守,包头告急。为了武装自己,抗日救国,垦区党组织决定夺取武器,举行暴动。10月19日傍晚,垦区党组织领导党员和群众,包围了垦区警卫股,缴获了国民党警卫股人员的所有枪支弹药,暴动成功。此后,白乙化任总队长的抗日民族先锋总队正式组建。
乌拉特前旗党史地方志研究室负责人蔺振中说:“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建立的第一支建制完整、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1938年这支部队划归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数百次战斗,取得许多重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该部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曾入朝参战。直到现在,这支英雄的部队依然担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河套人民救亡图存的征途中,有峰回路转的伟大转折,更有势如破竹的高歌凯旋。
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后,与傅作义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绥蒙地区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共党员帮助下,傅作义麾下的35军中逐步建立各项政治工作机构,机构中都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全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巴彦淖尔市网络及新文艺协会主席、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客座教授张志国说:“乘着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东风,河套又一次迎来群众性革命的高潮。以临河民教馆为阵地,共产党人很快聚集起一股以返乡青年学生为中坚的革命力量。他们创办《临河日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与临河地区党组织联手开展抗敌斗争。”
1940年2月,日军占领五原。傅作义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制定反攻计划。1940年3月20日午夜,身穿灰蓝色军装的35军向着五原迅速攻击前进。城中熟睡的日伪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担心被围歼的日军被迫撤离,中国军队收复五原。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五原大捷”。
此役,679名将士为国捐躯,长眠塞北。傅作义为缅怀英烈,在此修建抗日烈士墓,现在的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便是在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1000余张照片、400余件历史文物让后人追忆抗战精神;历史风貌区的老街区、地道、塔楼等再现烽火四起的年代。来这里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党员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专家张文昭认为,河套地区红色文化的特征不仅在于这里开展革命斗争和建立党组织的时间较早,这里还涌现出大量为革命牺牲、以身殉国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
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的河套特委书记郭北宸面对严刑拷打保持共产党员的坚贞品质,坚守党的秘密,牺牲时年仅31岁。
组建抗日民族先锋总队的抗日勇士白乙化,在指挥密云马营战斗中,被日军击中头部牺牲,年仅29岁。
不愿归附于蒙奸德王的乌拉特前旗石王福晋札萨克奇俊峰,积极投身抗战,32岁的她倒在了蒙奸头目的暗算之下。
“在战争年代,河套地区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指引下坚定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巴彦淖尔市党史研究室主任梁智军说。
回望来路,红色血液始终在河套这片盎然的土地上沸腾燃烧。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在这里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之歌。
山河不忘 生生不息
恰逢假期,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内蒙古兵团博物馆游客往来不绝,大家穿着兵团战士服装触摸历史,一位年逾花甲的讲解员细腻而深情地讲述,让人心生敬意,思绪万千。
“眼前展柜里看到的就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下发的文件……”今年68岁的红色义务讲解员秦子敬热情地介绍道,他曾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四连通信员。秦子敬不仅在这里担任义务讲解员,还热衷于收集和研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类图文资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印刻在他的脑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河套地区的新生革命政权与各族人民一道浴血奋斗,开展了减租反霸、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顺利过渡到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应运而生。1969年到1975年间,18万热血青年投身边疆建设,他们“向草原进军、向沙漠开战、向荒漠要粮、向地层取宝”。
秦子敬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巴彦淖尔市境内组建了一、二、三师18个团,并兴建了乌拉山电厂、磴口糖厂、磴口水泵厂、临河糖厂、巴盟化工厂等许多工业企业。当时,3个师的总人口达到7.7万人。”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对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河套地区的改革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激发起河套地区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前激情和冲天干劲。
新中国成立后,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巴彦淖尔灌排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1958年至1975年的近20年,河套地区各族人民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和248公里的总排干。期间,施工人数最多时达15万人,时任巴彦淖尔盟委第一书记的李贵身先士卒,和广大民众一起赤腿站在刺骨的寒水中挖渠作业。
河套儿女在开挖总干渠、总排干时所凝结成的“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好干成”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套人。当我们再次凝视日新月异的河套灌区,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已经融入河套人民骨髓。
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连娜认为,河套红色文化资源中既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领导人民群众所书写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迎难而上的奋斗史,又蕴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感召力。
又逢烈士纪念日,朱力琪和女儿来到位于杭锦后旗的陕坝公园,庄重地在刘光子雕像前献花。朱力琪说:“每次来到姥爷的雕像旁,我都会告诉女儿,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朱力琪的姥爷刘光子被人们称为“孤胆英雄”。抗美援朝时期,他一人俘虏英军王牌部队63人,创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单兵单次俘虏敌人最多的纪录。
“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了解他们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把他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目前,刘光子英雄事迹馆正在建设中,相信更多人会从英烈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朱力琪说。
历史是一条源源不息、接续传承的河流。2019年至今,巴彦淖尔市完成市烈士纪念设施迁建项目,新建巴彦淖尔市烈士纪念馆、乌拉特前旗烈士纪念广场、乌拉特后旗烈士纪念广场、磴口县烈士纪念广场等。此外,对临河西郊革命烈士陵园、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和改扩建。保护革命遗址、讲好英烈故事,红色文脉在河套大地绵延不绝。
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凝结着艰苦卓绝的奋进力量,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沉淀在时光雕刻的河套大地,历久弥新。
沿着红色足迹,追寻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立足当下,这抹生生不息的“红”已然成为河套儿女阔步前行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