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桃符变春联 新年纳余庆

  □王宗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

  2025年的春节,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值此盛日,作为春节传统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春联还是有必要说道说道的。

  春联起源于桃符,与驱邪有关,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边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我国的第一副春联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在当时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直到宋代早期,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中晚期,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或春联。

  可见,贴写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演化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表征。

  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形象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每逢大年三十,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无论是高原还是平川,无论是农村还是牧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族群,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墙之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这一刻,妥妥的中华一家亲。

  这一刻,年味儿在春联里流淌。

  春联里的年味儿,不仅仅在于贴,更在于人们琢磨与拟写的过程。父亲说,他小时候,年味儿是从各家书写的春联里飘出来的。那时,村里识文断字的人少,于是人们常常借助别人之笔写出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也带着别样的乡土气息。

  行走在乡村里,随便来到一家门前,都会看到大门上贴着“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推开屋门,房顶的柱子上一定高挂“抬头见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则贴在“灶王爷”台桌两侧,厨房外的对联最是实在——“明年做饭不用愁,白面馒头天天有”。最为有趣的是,有些家的猪牛羊圈的墙上也春联熠熠——“打开猪圈门,出来一大群”“风调又雨顺,牛羊必成群”,鸡窝边上的春联更为写意——“公鸡打鸣早,母鸡下蛋勤”,横批——“鸡肥蛋大”。

  这些朴实、有趣的春联,在八九十年代的乡村里,寄托着家家户户的心愿,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

  老人们说,小时候的年味儿是从一张张书写的春联里散发出来的。

  的确如此。

  小年的早炮刚响过,父亲就督促弟弟和我,按照五联、七联、横批的标准将红纸折成长短不一的形状,然后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剪成各式的对联模板。找个蛇皮袋,把这一沓又一沓的空白对联纸装进去,飞一般地跑向三爷爷家。三爷爷那时是村里毛笔字写得最好的先生,为了赶上第一波墨香,得赶早。

  大年三十,母亲早早起来熬好浆糊,在太阳升起来后,父亲领着弟弟和我,开始贴春联。用不了多久,红彤彤的春联将院里院外装饰的格外喜庆。

  如今,看到更多的是印刷出来的春联,虽然字体或清秀或俊逸,但很不耐看,缺少灵气和个性化语言,让人提不起精气神儿。

  可喜的是,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的成功,证明了另一个事实: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不仅是中华民族过年的标配,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

  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时至今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被春节和春联打得稀碎。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年画添喜庆 非遗贺新春
桃符变春联 新年纳余庆
留住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