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破解“南蟹北养”越冬难题

  □本报记者  郝雪莲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丽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大地渐渐苏醒。这几天,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的蟹农们格外忙碌,在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去年入冬前放入养殖塘的蟹苗已安全越冬,长到了纽扣大小,活蹦乱跳的样子让蟹农们格外欣慰。人工培育的蟹苗安全越冬,此举打破了传统“南蟹北养”的局限,实现了从养蟹“越冬难”到“高产稳产”的新跨越。

  “去年5月,我们从辽宁盘锦购进了50斤大眼幼体蟹苗放到稻田里养殖,去年10月我们共捕捞上来扣蟹1万多斤,放到养殖塘里,现在看来我们的螃蟹过冬情况非常好,生长得也非常好。”近日,黄河稻鱼生态观光园农业生产负责人乔生兴奋地对记者说。

  大路镇小滩子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这里曾经是一片弃耕撂荒盐碱地,近几年,村里采用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技术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稻蟹、稻虾的立体种养殖,既实现了盐碱地改良,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俨然成为发展规模化渔业的黄金港湾。

  然而,在近些年的“南蟹北养”实践中,蟹苗只能依靠从南方地区进购,存在路途遥远、费用高、成活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技术人员在2024年入冬前,尝试着将在稻田里成功培育的1万多斤扣蟹放到专供蟹苗生长的养殖塘里过冬。

  “为了保证蟹苗在寒冷的冬季不会因缺氧影响成活率,我们在养殖塘里安装了制氧设备,如果遇到降雪天气,我们还会及时清除冰面的积雪,确保养殖塘内部微生物持续的光合作用,确保蟹苗生长不受影响。”乔生说。

  人工培育蟹苗的安全越冬,不仅意味着“南蟹北养”水土不服的问题不复存在,也是水产技术的革新,更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缩影。

  “今年我们准备把这1万多斤扣蟹在五六月的时候全部放到稻田里养殖,预计9月份可以产出成蟹2万多斤。”乔生充满信心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巾帼号
兴安盟创新打造“兴安理得”特色宣讲品牌
我区举办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
国内首项牧草田间表型智能 监测地方标准今日起实施
内蒙古举办财经类校园招聘会
巡边护边保安宁
包头黄河春季旅游季启动
破解“南蟹北养”越冬难题
牧民喜接50对双胞胎羊羔
《铁姑娘》入选第三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
李兰材:南国姑娘青春闪耀北疆草原
内蒙古“数智土地管家” 助力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河套麦田认购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