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交映染尘埃,轻纱细线慢扎成。
扎染,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一扎一染,大自然五彩斑斓的色彩随着千姿百态的图案便印在了织布上。从此,四季有了留影,人间多了芬芳。
于艳芳,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人,植物扎染传统制作技艺牙克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承袭古人之智慧,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扎染技艺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在,这项技艺已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绞缬千年 植物为色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染色工艺。
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或在织物上缝纫,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扎或缝的线,便可看到织物表面形成的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
在同一织物上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织物可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
扎染后的面料变化丰富,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味道,又颇具中国画的水墨韵味。
扎染秦汉始有之,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是,西南边陲的部分民族至今保留有这一古老的技艺。
扎染是用植物做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
成形的服装也可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串扎后形成的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撮扎后形成的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的洱海卫红布、清代的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经文物专家鉴定,系东晋时期的扎染作品,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扎染文物。
2008年,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国最出名的扎染技艺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和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我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自然馈赠 魅力无限
今年49岁的于艳芳初识扎染,始于30年前。
那年,她去北京市旅游,购物时,一块蓝底白花的小方巾吸引了她的视线:白花的边缘,晕染着深深浅浅的蓝色,好似天边的云朵向大地无限延伸,给了她无尽的想象。成摞的小方巾图案大同小异,却没有一块的晕染程度是相同的,好似四季虽轮回,却已不是经年。
于艳芳被惊艳了,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最初入眼的那一块小方巾。从此,“扎染”这个词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
2017年,已经是牙克石市职业高级中学美术老师的于艳芳在教学之余,响应学校号召,准备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
教什么呢?一直被她珍藏的扎染小方巾跳入了脑海。
此时正值金秋八月,位于大兴安岭腹地的牙克石市到处飘荡着植物的清香。森林中,红豆、蓝莓、稠李子、草莓、水葡萄等野生浆果渐次成熟,挂满枝头;林地边缘、河流两岸,杜鹃、蔷薇、山丁子、榛子等数十种灌木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牙克石市宛若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这是自然馈赠的最好的植物染料啊。
目标清晰后,于艳芳开始上网搜寻有关扎染技艺的资料。
于艳芳是美术老师,经常教授学生用活性染料染色,扎染之于她,好像并不难,但是,秉承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好奇,第一次扎染,她有些忐忑。
多半天的时间,一块纯白棉布、一盆蓝莓汁,经反复浸染、晾晒,渐渐的,白色变成了绛紫色。于艳芳至今记得,那棉布上蜿蜒的白色线条在深深浅浅紫色的簇拥中,如烟般氤氲,一直飘到了她的心里,让她悸动不已。
“这是野生蓝莓的颜色,再高级的活性染料都染不出它的灵动。”她说。
传续千年的纯手工扎染,看上去有些“脏”。
“扎染的染料来源于大自然,无毒无害,我不常戴手套,双手常年灰绿色,尤其指头肚和指甲缝,见人都不好意思握手。”于艳芳说,但是,扎染有着“人工捆扎,天赐纹样”的特质,织物扎结后放入染液中,纹样虽可略估,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只能等染后才可知晓,往往出人意料,给人惊喜,这也是扎染最大的魅力。
蓝莓染紫 新贵出圈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于艳芳的身边有取之不尽的天然染料:野生的山丁子、稠李子、红豆以及蒲公英、灰菜、荨麻等随处可见,再经过添加食盐、矾、醋等媒染剂,原本单色的织物有了更多色彩,自由随心的扎结图案看上去更加绚烂多姿。
野生蓝莓,生长于大小兴安岭,不仅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高,也是众多植物染料中独特的存在。
于艳芳经过在不同织物上反复实验直接染、媒染、防染、热染、套色染等方法,成功用野生蓝莓染出了20多种不同的紫色。
当那深深浅浅的紫呈现在眼前时,于艳芳欢喜地给每种紫色赋以诗意的名称:纯度较低的深紫是绀青色、偏蓝的紫是青莲色、浅蓝的紫是雪青色、浅浅的紫是丁香色、浅灰略红是藕色……
“这些紫色层次丰富,色泽柔美,所有的化学染料也染不出这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野生蓝莓做染料,打破了我国传统植物染色中,紫苏和紫草才能染出紫色的历史。”于艳芳说。
呼伦贝尔的夏季很短,一年中阳光最饱满的日子只有七、八、九月,这3个月是制作扎染最好的季节,织物反复浸染后,晾晒过程中经充分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最终呈现出来的颜色极其清新灵动。
这3个月,也是于艳芳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徒弟和学生们不停地赶制扎染作品,争取让独属于呼伦贝尔味道的扎染作品以最美的样子呈现给每一位见到它的人。
“近年来,真丝、羊毛、羊绒是我主要扎染的材质,而高级的材质往往不需要复杂的图案进行装饰,我喜欢扎结简单的线条表达丰厚的内涵,以此凸显材质的高级感,这样的扎染作品深受高端人士的青睐。”于艳芳说,但是,为了普及扎染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扎染、学习扎染,制作呼伦贝尔旅游季的文创产品是她最近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