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雕龙角柱里的 融合盛世

  □查娜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里,有一件个头不小的建筑构件。游客每游览至此,总要被提醒,这件文物可是镇馆之宝。这就是1996年出土于大安阁遗址西南角的国家一级文物——汉白玉雕龙角柱。

  角柱,指位于建筑的转角部位,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子,属于框架柱的一种。在中国古建筑中,角柱不仅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性,还常被赋予装饰功能,如在角柱上进行雕刻、绘画等,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美观性,还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这件雕龙角柱,就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它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龙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别雕有一条对称的五爪龙:龙头前伸,嘴微张,牙外露,双角直立,龙须上扬,龙身弯曲,身上密布规整的龙鳞,龙体周围饰以繁密的牡丹、菊花、荷花等花卉。

  元代以来,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五爪龙等级最高,是皇家的象征。牡丹花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菊花象征长久与长寿,荷花象征着和平。

  雕琢精美的角柱,充满了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它出现在元上都这座遥远的草原都城,着实让人惊叹。但是若了解元上都的建城历史,就不难理解雕龙角柱出现的必然性了。

  如今,行走在元上都遗址的断壁残垣中,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恢宏与繁华。元上都所在地南接中原,北联朔漠,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十三世纪,忽必烈在此建上都,并以上都为中心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造就了上都多元文化的格局。

  雕龙角柱出土之处的大安阁,是上都城内的主要宫殿,它作为上都的象征,曾耸立百年之久,见证了上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大安阁:“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马可·波罗眼中令人惊叹的大安阁,在当时可是一座时尚又混搭的建筑。它是一座高69米、宽36米的木制榫卯结构楼阁,殿阁面阔9间、进深5间,寓意“九五至尊”。

  据史料记载,大安阁是拆迁宋代汴梁城的煕春阁,将木料运往上都,依熙春阁形制在上都略做修改后重建的。整座建筑构件延续了宋代建筑特征,局部构件如台基栏板、屋顶脊式等方面则体现了元代建筑风格。

  不论从建筑形制、材料,还是在使用功能、艺术审美等方面,大安阁都展示了元朝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是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特征的建筑典范。

  从大安阁可见上都城的“时尚”,这与它的设计者——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元朝政治家刘秉忠息息相关。例如,上都城选址既体现了中原地区“背山面水”的传统原则,又符合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居住方式。

  而其建制,则围绕着中轴线两侧建设大型的建筑,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建中立极”的思想。另外,上都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理念。

  这座在当时被喻为“世界心脏”的中国北方草原都城,是元朝的第一个首都,曾在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元上都作为举世闻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大通道,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核心地带。

  从这座古老的中国元朝都城建筑遗址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和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元上都遗址是丰富多彩的元朝历史的缩影,是元朝缔造的空前中华大一统共同体,是推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见证。如今,这座留存于金莲川草原深处的遗址,让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绽放出时代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出彩
   第08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理应如此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2版:公益广告
绞纹天成指为笔 布里生花草作色
雕龙角柱里的 融合盛世
留住五彩斑斓的自然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