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突泉县零工市场,只见手编老师正在为十几名妇女讲解着走针技巧、接绳方法等编织要点,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耐心细致地对学员们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所有学员能够独立完成编织作品,为她们的就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云雪是一位熟练的绣娘,在加入零工市场前,编织只是她的兴趣爱好,她从未想过这能成为一份工作。“学编织只要用心就能学会,还不耽误干家务和照顾孩子,每个月能赚1000多元零花钱。”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带来的成就感,让高云雪拥有了满满获得感。
与高云雪一样的还有张桂香,她同样有编织功底。“年轻的时候钩过围巾,几十年没钩了,现在重新学习,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有一些收入,真挺好。”张桂香满心欢喜又对未来充满期待。
为拓宽妇女就业渠道,突泉县利用冬闲时节,通过家政公司积极对接外贸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协议和手工编织订单合同,并邀请专业老师为居家妇女讲授编织制作流程及制作标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掌握一技之长,为增收致富、稳定就业提供技能支持。
“手编产品外贸市场需求量大,且简单易学,学成后在家就可以接订单。目前,我们这里成手钩织绣娘有30多人,正在学习的有10多人。”突泉县康乃馨家政有限公司编织部负责人包丽艳说。
近年来,突泉县充分发挥非遗、民俗资源富集优势,鼓励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带动农民开展手工艺研发,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突泉县社区绳艺手工坊,负责人陈楠正为大家传授各种编织手法。“离家近、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家庭,还能赚钱。”许晶晶说,作为全职宝妈,利用空闲时间增加收入,非常开心。
突泉县社区绳艺手工坊成立于2023年5月,以带动居民共富为出发点,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成立以来,社区绳艺手工坊累计培训800余人,直接发放手工费近百万元,让居家妇女“守住了家、抱住了娃、挣到了钱”。
“草编不仅是一项谋生手艺,更是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翠华从事草编制作已有40个年头了。受父亲的影响,她15岁就能制作笤帚、锅刷等日常用品。2009年,王翠华拜师草编工艺大师,草编技艺日益精湛。目前,跟着她学习草编技术的手艺人已有20余人。
多年来,王翠华带动周边群众从事草编制作,让村民们增收有了门路,形成了可学习可复制的“非遗+庭院经济”模式。“我要把这一行好好干下去,并做好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将我的草编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热爱草编技艺的年轻人。”谈及未来的规划,王翠华信心满满。
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突泉县不断加强和完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多措并举,提供延伸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端稳就业“饭碗”,托起稳稳幸福。(郭伟伟 张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