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村子,每天一大早,身着蒙古族服饰的村民们就来到村里的“新时代传习所”,大家围坐在炕头上,聚精会神地聆听党支部书记和宣讲员为他们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传统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等,实现农民思想的新转变、民俗文化的新展现、村民生活的新变化。这个村就是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伊和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崔强每天都会带领返乡创业标兵等草根宣讲员,来到传习所内为村民们讲课。把传习所开在炕头上,使这里的宣讲变得更有温度。
“我是返乡创业人员,主要研究养殖黄牛方面的技术,在传习所主要给村民们讲一些黄牛养殖、饲草料生产以及如何养殖品质较好的黄牛、如何预防疾病等。”
宣讲员张永举觉得“炕头宣讲”非常好,“这种接地气的传习形式,不是拘束的讲课,而是以乡亲们坐着聊天的形式,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村民们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
伊和乌素嘎查“新时代传习所”把每周三定为“宣讲学习日”,采用蒙、汉双语宣讲模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脱贫攻坚政策、惠民利民政策等,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营造了伊和乌素人人喜欢传习所、村里处处有变化的良好氛围。
村民梁福成对这种变化看在眼里:“我们村里有了‘新时代传习所’,对党的政策学习也比以前更详细。为了丰富形式,我们村还成立了文艺队。村民一起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不仅如此,伊和乌素嘎查“新时代传习所”还以民俗旅游业、蒙古族文化为切入点,联系本村实际,展现蒙古族民族魅力。
“根据村民的需求,我们的传习方式从大众式传习向点餐式传习转变,传习内容也更侧重于蒙古族乌力格尔、舞蹈等民俗文化和庙屯旅游文化。文化活动进村不仅补充了村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拓宽了村民的视野,打破了村民固有思想。”崔强说,“利用‘新时代传习所’,与村民开展互动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精神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才能发挥传习所的‘五传五助’功能,把我们伊和乌素建设成更有民族特色、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