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

黄河岸边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郭俊志

  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继《海红酸海红甜》《牵魂线》《山那边》后,又一部原创漫瀚调舞台剧。该剧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文化等重大主题,以准格尔地区工业发展的脉络为背景,以漫瀚调为音乐元素,以当地两代蒙古族和汉族人的生活变迁和成长记忆为主线,讲述了在蒙汉民族共生共融背景下,基层百姓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经历了新旧思想的博弈和自我革新的蜕变,最终坚定了信念,齐心致富、同心筑梦的动人故事。

  漫瀚调是产生于鄂尔多斯地区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一种民歌样式,其作品灿若繁星,也成为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变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其艺术表现手法多承袭自中国传统民歌,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和人文追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剧情架构合理细致、节奏紧密,人物行为与情感逻辑在为线性叙事服务的同时,也充分反思了乔、奇两代人在时代洪流冲击之下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其剧情结尾处更是寄予了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愿景。舞台道具与剧情发展十分贴合,其精巧的细节处理充分起到了表情达意、推波助澜的作用。舞台呈现兼顾诙谐浪漫与写实唯美,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糅合、相互映衬,折射出背后深刻的寓意与深厚的思想境界。

  优秀的文本与舞美也离不开恰到好处的艺术表现形式,《同心记》让观众们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获得沉浸式体验的便是这独特的“漫瀚”唱腔。漫瀚是蒙古语“芒赫”的音译,意为沙丘、沙梁。它发源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特点是以准格尔蒙古族的短调民歌为基础,融合了山西、陕西民歌的一些旋法、润腔,并配上陕北信天游、晋西北爬山歌式的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进行演唱。漫瀚调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述方式——“风搅雪”,即蒙汉语言混合使用,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品格,是蒙汉文明融合碰撞最直观的体现,如“塔奈(你)来到莫杂(我)的家,又有炒米又有茶。”

  《同心记》中的漫瀚调听感极具特色,包容性强,演员们在演唱剧情高潮部分时咬字有力而情绪强烈,收音时硬、快、断,听起来豪放、直率,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在表达青春爱情部分时,旋律起伏较小,装饰音较多,感情柔美,青年演员们咬字吐字含蓄、柔美,细腻生动。这样的演绎方式不仅生动优美,而且贴合大众,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比如演员台词中的“只要亲亲们情意真,一根鹅毛不算轻。”“二套牛车拉棉篷,我和哥哥度年景。”

  除了听感极佳、真情流露等特点外,漫瀚调中也不乏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价值判断与褒贬态度,如“放下锹头提起桶,谁不说哥哥是个勤快人。”“糜锄点点谷锄针,妹妹可真是个细心人。”这些语句都映照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情态和精神样貌,体现了人民的心声。

  令人惊喜的是,《同心记》在漫瀚调主旋律的基础上还融入了黄河沿岸各省区的民歌元素,使这部剧散发出黄河文化韵味。这样多维度的艺术构建兼具独特的乡村气息与浓厚的时代风韵,为推动漫瀚调民间艺术品牌化闯出一条多元融合的乡土化、地域化、中国化发展道路。

  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培育和发展民间文艺的过程中,应当以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作为目标,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挖掘民间文艺资源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包容的理念投身创作,以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选材关照当下社会,最终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图片为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剧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
~~~——摄影集《惊艳于奇美》序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鄂尔多斯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收藏
经过的和想到的
黄河岸边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美不仅在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