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蓝旗:防沙治沙向绿而行

金莲川草原。
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秋季会战在正蓝旗启动。
沙地治理中。
天鹅的故乡。
沙地重现生机。
沙地草原美景。
  □张璐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中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沙地。总面积5766万亩的沙地,在锡林郭勒盟境内面积4809万亩,分布于9个旗县市,其中在正蓝旗境内1278.3万亩,覆盖7个苏木镇场75个嘎查村分场,占全旗总面积的83.7%,约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22.2%,是浑善达克沙地覆盖面积最大的旗县,也是打好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01182万元,治理面积535.14万亩。固定沙地面积1116.71万亩,半固定沙地面积29.21万亩,流动沙地面积33.16万亩,沙化耕地3.16万亩,其他类型土地面积96.06万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科学绿化  打造荒漠美景

  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情况,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蓝旗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资54754万元,治理面积393.35万亩。其中,林业生态建设228.78万亩、草地治理137.29万亩、小流域治理27.28万亩。

  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额日登达来嘎查的浑善达克沙地未治理区和治理区,可以看到治理后的沙地被几十种长势茂密的植物所覆盖,明沙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朱景新说:“这个项目区是我们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治理的方式先是通过围封,然后进行工程固沙,其次进行了飞播,而且在重点流沙地区又进行了人工补播,植被盖度已经达到68%以上。”

  让荒漠地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并不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最终目标,更高的追求是要让荒漠地区“美”起来。正蓝旗持续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和“围封转移”“一转双赢”“两转双赢”战略,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工程固沙、围栏封育等生态修复措施,坚持不懈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效。 

  在飞播造林中,投资14403.8万元,飞播面积117.23万亩。以杨柴、柠条、榆树、沙蒿为主飞播树种,选择平缓沙丘或者沙地地块,植被盖度3%—12%,宜播地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2000亩,宜播面积占播区总面积60%以上。地面设置黄柳带状生物沙障,并实施围栏封禁,围封期限5年。

  与此同时,投资6344.04万元,人工造林面积35.15万亩。其中,以北部沙区为主,落实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投资1502万元灌木造林,建设面积11.9万亩;投资4842.04万元乔木造林,建设面积23.25万亩;投资5367.01万元封山育林,建设面积74万亩;投资1200万元工程固沙,建设面积2.4万亩。

  在草地治理方面,累计投资15331.82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37.29万亩。其中,草地治理投资8187.5万元,完成人工种草7.85万亩(杨柴、羊草、冰草、沙打旺等)、飞播牧草12.57万亩(杨柴、羊草、沙蒿等)、围栏封育111.13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5.74万亩(包括草场改良、补播、免耕、施肥等);配套设施投资7144.32万元,购买饲料机械774套,建设储草棚5.08万平方米、青贮窖3.48万平方米、草种基地1.026万亩、棚圈37万平方米。

  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累计投资12107.33万元。其中,小流域治理投资4060万元,治理面积27.28万亩;水源工程及节水灌溉投资8047.33万元,建设项目2680处。

  生态安全屏障根基持续筑牢  实现沙退绿进

  “要做好沙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林草空间格局的布局,把沙地、林、草甚至其他的土地科学利用,并做到有机结合。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做到治理和修复有机结合,通过合理的人工抚育、更新、管理,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秦富仓说。

  正蓝旗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持续发力,累计投资28360万元,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2万亩。2002年以来,在南部低山丘陵区大于25度的坡耕地和荒山进行还林,完成退耕还林30.3万亩。

  2016年以来,投资1700万元,完成退耕还草1.7万亩。其中,哈毕日嘎镇6567亩、黑城子示范区511亩、五一种畜场9922亩。

  沙地综合治理累计投资1189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55.79万亩。灌木造林投资3910万元,建设面积16.1万亩。在重度危害区投资3420万元,专项治理16.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投资800万元,造林2万亩;工程固沙投资800万元,固沙0.85万亩;封山育林投资1040万元,面积8万亩;新技术推广投资780万元,面积0.4万亩;退化林修复5万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投资2000万元,围封15.75万亩。2021年,自治区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投资1790万元,建设面积3.24万亩(灌木造林1万亩、乔木造林0.04万亩、工程固沙1.2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实施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770万元,建设面积4.5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工程固沙0.5万亩)。

  2019至2022年,投资6178万元,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退化放牧场修复)面积54万亩。其中,自然修复40.078万亩、补播3.73万亩、设置沙障+补播1.27万亩、施肥8.922万亩。

  正蓝旗将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移民与禁牧相结合,按照工程任务规划要求,精准把握功能定位,着力优化工程方案,编报切实可行的工程设计,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分类进行沙地综合修复治理,将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沙地植物生长规律,考虑水资源、水生态容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

  转变草牧场利用方式,扎实开展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工作。严格落实禁牧、轮牧、休牧制度,在生态脆弱区推行禁牧制度,建立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执法与监管,全力保障牧民生产生活。实施禁牧以来,生态环境恢复情况良好,特别是小扎格斯台水源涵养保护区生态环境已成为正蓝旗重要生态旅游景区,草群平均高度达45厘米,植被盖度达65%,牧草产量鲜重130公斤/亩;在严格落实以草定畜的基础上,划分冬营盘(626.34万亩)和夏营盘(242.4万亩),实施季节性大划区轮牧制度,每年冬季从11月至第二年5月下旬进行舍饲圈养,夏季从6月至9月在夏营盘严格按照草畜平衡要求,核定牲畜数量、放牧天数、进出时间,推行轮牧制度,增强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草牧场自然恢复;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休牧制度,每年从4月10日至5月25日,全境范围内实施春季休牧,助力牧草返青。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探索“少养精养优养”发展思路,减少牲畜放牧数量,提升牛群质量,采取“放牧+舍饲”,提高个体产值效益。科学实施工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治理,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建成

  为扎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十年来,正蓝旗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两大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全旗沙化土地逐年减少,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浑善达克沙地重度受损地区得到有效治理,风沙危害逐年减少,草牧场、基本农田、村庄和道路等得到了有效保护。经过坚持不懈地治理和保护,昔日京津“风沙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后花园”。沙尘日数减少至3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9%,地下水储量达到3.6亿立方米,治理区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22年的65%以上,草群平均高度由不足15厘米提高到21厘米,平均干草产草量由每亩不足30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草原平均植被盖度稳定在55%左右;全旗林地面积377.2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7%提高到20.5%。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整体控制,生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正蓝旗不断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减羊增牛”战略,培育发展优质良种肉牛,积极推行舍饲圈养和育肥,走“少养精养”发展之路,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系统。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成效十分显著。目前已开始实施第三轮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涉及面积1356万亩,其中:禁牧区面积220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1136万亩。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支撑。正蓝旗立足沙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打造“农家乐”“牧人之家”等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以“旅游+农牧业”等模式,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发展农牧业新业态,持续拓宽“两山”转化渠道,推动全旗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对具备打草、林草种子采集条件的项目区,按相关技术规定进行合理利用;在灌木资源丰富的区域,结合森林抚育,推行灌木林平茬复壮,发展灌木饲料加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近年来,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7%左右,由2000年的3711元,提高到2022年的25060元,增长575.3%。

  同时,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提高了生态循环发展水平和质量,有力地促进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保证了稳产增产,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大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2012年至2022年,全旗农牧民通过造林补贴项目完成治沙造林16.1万亩,初步实现了经济、生态、民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正蓝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导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发生了逆转,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林草产业、肉牛产业、旅游产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绿色在浑善达克深度蔓延,绘就了一幅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

  (本版图片由正蓝旗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论特刊⑤
   第05版:特刊
   第06版:阿拉善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正蓝旗:防沙治沙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