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名字已有 3000年历史

  □娜拉

  我的名字很古老,可以追溯到3000年多前的商代,在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战争胜利等祭祀活动中,我是“镇场”礼器之一。《诗经·周南·卷耳》中有诗句“我姑酌彼金罍”,意思是我姑且斟满那酒罍。这里的“金罍”指的就是我——青铜罍。哈哈哈……说了半天,你们知道“罍”怎么读吗?我们青铜器家族里好多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很生涩,比如簋、鬲、觯、彝、卣、瓿……说实话,有些名字我也叫不上来,但请大家记住我的学名“罍[léi]”!因我的肩腹处装饰有对称的龙状套环竖耳,环上有简化的夔[kuí]纹,肩部从上到下分别饰一周“∽”形双头夔纹和重环纹,腹部饰一周倒三角形夔纹,圈足上部饰一周简化夔纹,人们又把我的名字具体化为“夔纹龙耳套环青铜罍”。我身高28.7厘米,口径20厘米,通宽37.8厘米,足径18.8厘米,1985年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是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游牧部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夔”的知识。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神兽,出自《山海经·大荒经》,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乐官。传至商代及西周时期,被演进为无角龙,虽然还是一条腿,但增加了张嘴、卷尾的形象。夔纹经常出现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

  制作我的工艺主要有毛坯铸造和分坯铸造2种方法。毛坯铸造法是将整个罍作为一个整体,用泥土制作模具,将青铜液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取出毛坯,进行打磨、修饰、镶嵌等后续工序。分坯铸造法是将我的身体分为几部分,分别用泥土制作模具,成型后再进行拼接等后续工序。毛坯铸造法虽然可以保证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但控制不了我的形状和大小;分坯铸造法可以灵活掌握我的形状和大小,但需要精确地拼接分坯。从商代晚期到春秋中期,制作我的工艺从毛坯铸造法过渡到分坯铸造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工匠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社会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公益广告
一眼千年青铜罍
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我的名字已有 3000年历史
满眼风光黑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