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大文章
□文/图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赵海江
最近几天,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地里的旱碱麦正在萌动返青。有经验的老把式判断:“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沧州考察,就保障粮食安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说,沧州盐碱耕地面积达408.58万亩,“唤醒这一‘沉睡的’宝贵财富,让盐碱地加快转变为耕地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光荣使命。”
向辉表示,沧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积极发展深加工,培育出“黄骅旱碱麦”“黄骅苜蓿”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成为沧州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路径。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今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市揭牌,这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
“按照‘一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部署和安排,沧州市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鼓励、支持力度。”向辉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给予补助、贴息、奖励。
向辉介绍,沧州将围绕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的定位,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正式建成投用,加强旱碱麦种业创新与示范推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同时,沧州将以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揭牌为契机,汇聚、整合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完善从育种、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