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文/图 黑龙江日报记者 周静 梁金池
张春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认为,作为重要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黑龙江省盐碱地资源面积很大,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的17个县(市),如果利用得当将成为粮食增产的又一大突破口。
“盐碱地改良的目的是使土地适应品种,工程量和投资都较大,耗时较长,可作为长期推进的工作。为了尽快有效利用盐碱地,应尽快筛选、选育优质耐盐碱的新品种。”结合多年的调研与科研实践,聂守军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耐盐碱品种的快速创新。
在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研究利用上,应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耐盐碱筛选标准,形成水稻耐盐碱性的评价鉴定体系,统计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变动情况,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积极引进收集国内外各种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依托黑龙江寒带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耐盐碱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
在加强优质耐盐碱品种选育上,应深入挖掘作物耐盐碱基因,以筛选出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为供体亲本,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相结合,配合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方式挖掘苗期、全生育期耐盐碱基因,详细阐明耐盐碱基因在调控作物盐碱胁迫反应中的作用,解析基因功能。
此外,要开展作物耐盐碱遗传改良,采用现代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构建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快速聚合优质、耐盐、高产、抗病等优异基因,进一步培育适于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新品种。
在设立耐盐碱育种攻关专项上,围绕“耐盐碱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寒地耐盐碱种质创新与应用推广”,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组织省内优势团队进行以提升盐碱地种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重大专项,举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之力,打造寒地耐盐碱作物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