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 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

贾曦团队科研人员在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田间调查。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资料片)
  构建充满活力的全国性

  盐碱地科研创新体系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明

  山东东营市是一片“退海之地”,地下咸咸的海水,造成了大片极具代表性的滨海盐碱地,是世界上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济麦60小麦、鲁单510玉米、齐黄34大豆、济薯26甘薯等一批新品种在2023年创下盐碱地产量新高,盐碱地微域改良、地力提升、盐碱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也相继取得突破。”3月3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对记者说,“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和潜能,是我们敢于向盐碱地发起挑战的底气。”

  2022年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落户位于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该中心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促进重大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贾曦介绍,作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之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将院内相关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示范推广网络主动融入中心管理体系和发展大局,科研创新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通过组织科技大会战,新收集引进耐盐碱地种质资源5219份,筛选、培育出耐盐碱新品种90余个,研发配套技术模式26套,打造应用场景30余处,示范推广盐碱地新品种、新技术30余万亩。”贾曦表示,通过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平台统筹引领,国内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资源快速集聚,盐碱地科研创新正由原来的“小散乱”逐步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结合这些年的实践,贾曦认为应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科研创新的组织化程度,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等合理分工,强化上下游创新联动和横向协同,构建充满活力的全国性盐碱地科研创新网络体系。

  此外,要加大成果集成示范和转化力度,出台鼓励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和转化相关政策,建立区域性核心示范基地,打造盐碱地科技成果“超市”和“赛马场”,以加强实用性技术成果遴选和转化应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要闻
   第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7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出彩
为盐碱地治理开“良方”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 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委 副书记、市长向辉: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
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 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 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