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女子将步摇插于鬓发之侧作装饰,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后来又将其固定于冠上,遂称为“步摇冠”。
马头额部镶嵌着宝石,眉梢上端有一对圆圈纹,鼻尖镶白色宝石,鼻梁中线的上端用狭薄金条圈一菱形装饰,内嵌宝石。
马的五官及镶嵌物轮廓周围饰鱼子纹,内嵌白、蓝色宝石。竖着的马耳朵为尖桃形,内嵌白色宝石。
记者在内蒙古博物院四楼边关岁月展厅见到了金灿灿的鹿角金步摇冠,面对眼前这件1600多年前的瑰宝,不禁为它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折服得屏住了呼吸。
鹿角金步摇冠1981年出土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那年10月份的一天,达茂旗西河子公社社员修整打谷场时,在距地表半米深处发现了一组古代窖藏。文物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调查、发掘,窖藏出土5件精美金器:1件金龙饰、2件牛头鹿角金步摇冠、2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冠,总重量达531克,经专家鉴定均为北魏时期遗物。
牛头鹿角金步摇冠、马头鹿角金步摇冠造型独特、工艺精巧、别具匠心,均采用铸造、锤揲、镶嵌等工艺,代表了当时顶级的黄金细工工艺水平,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这4件鹿角金步摇冠分别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关于鹿角金步摇冠的基座形制,研究者最初认为是“牛头”“马面”形动物,后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们属于雄性鹿科动物,也就是俗称的“大角鹿”,是拓跋鲜卑的核心文化因素。而花树状步摇冠主要流行于西晋末、十六国前燕时期。前燕是慕容鲜卑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慕容鲜卑是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部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吐谷浑五个政权。
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均为历史上鲜卑部族的分支。说到慕容鲜卑,读过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人,眼前会浮现出金庸先生笔下那个燕国王族后裔——风度翩翩、卓然不群、武功盖世、一生从未断复国之梦的“慕容公子”。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慕容复燕却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慕容即慕容鲜卑,与宇文、段部合称为东部鲜卑。慕容鲜卑在跟随鲜卑部族南迁西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击败宇文部、段部,占领了辽东地区大部,成为四世纪雄踞中国北方的主要政治势力之一。
慕容鲜卑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安辑流民,不仅扩大了军粮、赋税及兵丁、差役来源,而且增强了政治基础、稳固了统治。政治上完善官僚体制,形成封建政权;用人上选贤任能,任用汉族士人,由此可见,慕容鲜卑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部族。
拓跋鲜卑于公元3世纪中叶在首领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强盛起来,迁至土默川平原,建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公元315年,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被封“代王”,建立“代”政权,定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为南都。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并于公元341年在盛乐城南筑盛乐新城。
慕容鲜卑在辽西,拓跋鲜卑在阴山地区,两地相距较远。今天的达茂旗当时属于拓跋鲜卑境内,西河子出土的鹿角金步摇冠有慕容鲜卑的文化元素,究其原因,是两个部族高层联姻的结果。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部什翼犍建国二年至二十五年(339~362年)之间,与慕容部建立的前燕频繁联姻。鹿角金步摇冠可能是慕容皇后的嫁妆被带到了拓跋部境内。作为嫁妆,鹿角金步摇冠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将拓跋部的核心文化因素三鹿纹牌饰中的大角鹿形象,与慕容部传统的步摇进行了融合混铸。无独有偶,在辽西地区,前燕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附近的墓葬中,也发现了慕容部文化元素的花树状步摇冠和拓跋部三鹿纹牌饰同墓现象。
从鹿角金步摇冠上可以看出,鲜卑人在金银装饰制作上非常精细,他们不仅用锤揲技术制造出浮雕效果的器物,还熟练地运用了錾刻、掐丝及镶嵌等工艺。文中鹿角金步摇冠上马的双眼、双耳及鹿角等部位就镶嵌有红、白宝石,边缘处还饰有鱼子纹,是当时制作技艺的典范。
从中国步摇饰件的发展史来看,步摇主要是汉族文化的产物。步摇在商纣时期已见雏形,宫廷贵妇用金银、玉石等打造出一些造型简单的步摇,插在头上起固定发髻的作用。“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后来,步摇又被固定于冠上,遂称为“步摇冠”。汉代,步摇真正发展起来。不过,汉代的步摇是宫廷后妃的专属礼制首饰,民间女子没有资格佩戴。汉代以后,步摇才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古代妇女争相佩戴的首饰之一。
鹿角金步摇冠造型独具特色,粗犷中不失精致,古朴中不失奢华,在充分体现鲜卑人高超的金银首饰加工制作水平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古老北方游牧部族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色,是我国北方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部族文化融合的最佳实物见证,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