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让更多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哈丽琴

  抓住“育种”和“治地”两个关键,将“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就能更好解锁盐碱地的丰收密码

  盐碱滩能干什么?如果搁过去,老一辈会告诉你“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盐碱地是贫瘠的代名词,“十年九不收”是它曾经的标签。而如今,在内蒙古,这样的标签正在被打破。种碱地甘草、栽耐盐碱稻、培育食用菌、养鱼虾海鲜……从治理到“智”理,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全区各地转换思路、培植产业,让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盐碱地是一种土壤顽疾,被称为“地球之癣”。“春天水汪汪,夏天苗发黄,秋天不见粮,冬天白茫茫”是盐碱地的真实写照。盐碱地含盐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板结严重、通气性不良,不利于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长,大多重度盐碱耕地无任何产出,是农牧民最发愁的一种土地。内蒙古现有盐碱化耕地1585.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1.4%,严重制约着农牧民增产增收及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唤醒这些“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盐碱地是土地的顽瘴痼疾,却也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近年来,内蒙古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力攻克盐碱地综合利用难题。从开展土壤盐碱化治理示范,到推进专项普查摸清家底;从编制《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到制定《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从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一体推进,到积极成为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省区;从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到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内蒙古不遗余力推进土地破“碱”重生,越来越多的盐碱滩正变身米粮川,逐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治理盐碱地,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另一种是“以种适地”,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我区以往主要采用“以地适种”,对“以种适地”认识不深。这种单一的治理方式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问题。这些年不少地方打开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找到了更多治理良方。比如,巴彦淖尔市集成了“五位一体”(增施有机肥壮苗、掺沙降容、施用脱硫石膏改碱排盐、种植耐盐作物、施用改良剂)、“暗管排盐”“上膜下秸”等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其中,五原县5万亩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

  让更多土地破“碱”重生,还要向特色农业要效益。兴安盟积极开展盐碱地水稻栽培试验,走出盐碱地生态治理新“稻”路;赤峰市官地镇发展食用菌产业,小花菇“唤醒”大片撂荒盐碱地;鄂尔多斯杭锦旗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以及“上粮下鱼”“稻+鱼+蟹”等多项“以渔改碱”技术和养殖模式,沿黄10万亩荒置盐碱地成为“鱼米乡”;包头市土右旗探索种养结合的微生态循环农业,盐碱地变身“良草仓”……这些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盐碱地变丰收田的无限可能。立足地方实际拓思路、转观念,研良技、育良种、用良方,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打造全产业链条,盐碱地综合利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盐碱地的新变化还在不断上演,新的希望,每天都在北疆大地上生发。抓住“育种”和“治地”两个关键,将“以地适种”同“以种适地”相结合,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就能更好解锁盐碱地的丰收密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因地制宜让更多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善从失误中提升自我
商品房“以旧换新”
与人不求备 检身若不及
【辣语】
惟有“过得硬”方能“过得去”
集章打卡莫偏离了旅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