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白菜当家的岁月

  又到了卖冬贮大白菜的日子。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贮存大白菜是北京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为了来年冬春时节能有菜可吃,人们受累受冻排长龙,一下买上几百斤大白菜贮存起来。而为了这昔日的当家菜,政府一年就要贴掉“两座立交桥”。

  打响一场贮存战役

  在很多老北京的记忆中,每年11月初,北京都要打一场贮存大白菜的战役:夜里,路上能看到一辆辆运菜的卡车;白天,街上会冒出一座座白菜山,接着便出现一条条买白菜的长龙……

  战役起源于1959年。当年,北京市发起了“城乡协作、公私并举、人人动手、户户存菜”的贮存大白菜的群众运动。大白菜是京城老百姓冬春季的当家菜,可每年贮存是个大问题。1959年,本市郊区的50多万亩秋菜长势良好,其中25万多亩大白菜大部分棵大心实,净菜产量达10亿斤左右,比上一年增产1倍多。产量猛增,贮存成了难题。市人民委员会专门召开贮存蔬菜动员大会,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贮存好大白菜,不仅产菜的人民公社要建立菜窖,机关、工厂、学校、饮食业甚至连街道居民也要贮存大白菜。

  这种分散贮存有一个重要好处,那就是:可以利用一切设备,减少建窖的人力和物力。当时,全北京居民有70万户,假如每户利用屋角、床下贮存二三百斤(约三四十棵)大白菜,是比较现实的。以平均每户能贮存300斤计算,全市居民就能存两亿斤菜。机关团体、工矿企业、学校、部队等集体伙食单位和饮食业,还可以分散贮存一两亿斤。如果这些菜完全由国营商业和人民公社集中贮存,那么就需要建菜窖4万多间,用工近30万个。大家动手贮存,这批人力物力就可以节省下来了。

  从那时起,秋冬时节贮存大白菜便成了北京家家户户必须做的事情,并延续了好多年。

  一年贴掉“两座立交桥”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物价整体水平逐渐上涨,但大白菜的价格却很少变动。以一级菜为例,1974年4分钱一公斤,1980年5分钱一公斤,1992年9分4厘一公斤,近20年时间,大白菜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显然是因为政府给了补贴在里面。

  据了解,冬贮大白菜卖到6分钱左右一公斤的时候,地头上的收购价大约是4分钱一公斤,摊进流通环节的各项费用,实际上每公斤大白菜的成本大约要在1角5分钱左右,其间的差价,全部由北京市财政来负担。

  “(北京市)政府已从口袋里额外掏出460万英镑以出售价格的双倍价格收购大白菜。”1988年,一位英国记者这样写道。北京市政府的一位领导曾就每年对大白菜补贴一事感慨:两座立交桥没了!

  全民来买“爱国菜”

  1989年,向来受宠的大白菜遭遇了一次被“抢救”的命运。

  这一年,北京遇到了大白菜生产过剩、卖不出去的情况。当时的大白菜有着非常神气的别名,在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菜站里,堆满了新鲜的大白菜,黑板上大大地写着几个字:“爱国菜”。这年赶上多年不遇的暖冬,地里的大白菜长得格外茁壮,等到收割季节,在其他菜品也比较丰富的大背景下,1.6亿斤大白菜一下子成了卖不动的积压货。市政府不得不紧急动员全市各个机关、学校、工厂和部队购贮大白菜。有的单位直接把大白菜买回去当作福利分给职工。有的单位是职工买了白菜后可以报销。连市长都亲自到菜站推销白菜。媒体机器也开动起来,电台里把“清早起来吃白菜,晚上回来白菜吃”编成了歌曲,报纸上连载着“佛手白菜”“荷花白菜”“糖醋白菜”“蒸酸白菜”“烧熘白菜”等各种新奇的做法。

  这一次大白菜滞销危机,最终在行政力量促销下得以度过。后来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专门有一集《水淹七军》讲“萝卜大丰收”指的就是冬贮大白菜滞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大杂院,市民贮存大白菜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北京菜篮子工程也蒸蒸日上,大白菜在老百姓冬季餐桌上的份额渐渐走了下坡路。在蔬菜供销体制改革中,大白菜一步步淡出了昔日当家菜的地位。

  (据《北京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内蒙古·首府
   第05版:内蒙古·摄影
   第06版:新报热线
   第07版:声音
   第08版:中国·故事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广告
   第11版:娱乐汇
   第12版:世界·综合
   第13版:都市心情/广告
   第14版:汇生活
   第15版:钩沉
   第16版:劲爆体坛
云清:协助丈夫组建内蒙古骑兵
大白菜当家的岁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