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广生态葬不妨学学北京

◎读者热评
  清明节刚过,两则跟生态葬有关的报道,就引发了舆论关注:一是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2017年,生态葬已经占北京全年总安葬量的44%,每年的增幅还在上升。二是今年清明节,武汉14家公墓集中开展免费生态葬,但据《湖北日报》报道,早在1997年,该市就开始探索生态葬,但截至目前,仅有约4万名逝者实行生态葬,选择率尚不足1%。

  这边是生态葬已占北京全年总安葬量的近一半,那边却是免费生态葬在武汉的选择率不足1%,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无疑能给生态葬推广带来不少启示。

  近年来,有些地方大力倡导推广的各种生态葬,多采取“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这样的“无碑深埋”形式。如果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其节约效果非常彻底。但若从与“丧葬”密不可分的凭吊、祭奠功能角度看,这种连“碑铭”也省掉的丧葬方式,又显得有些简单。这意味着,一旦选择了这类生态葬,后人今后将很可能难以顺利地凭吊、祭奠逝者。

  既然生态葬也是一种殡葬形式,显然也应充分尊重“葬祭”一体规律,不宜强调“薄葬”的同时忽略了民众“睹名思人”的合理祭祀需求。

  其次,既然生态葬涉及人们传统殡葬需求的“舍”,就该让人们有所“得”,形成某些补偿,用补偿增添移风易俗的牵引力。

  北京的相关经验,就值得说道: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多项政策,对骨灰撒海等自然葬进行补贴。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就为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标准为5000元。自2009年至2017年,全市发放城乡丧葬补贴共计173015份。在这份丧葬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生态葬补贴。例如,选择海葬、自然葬都将获得全免费服务。

  增加补贴、服务之外,北京还积极拓宽生态葬的产品供给,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接受余地也更广。

  总之,推广生态葬,就得针对人们的接受度,多些针对性的“软性引导”,进而让人们从接受到普遍认同,再到做出选择。

  (据《新京报》)

  评论投稿信箱:

  bfxbbtxw@163.com,请注明“本土声音投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首府看点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声音
   第08版:要闻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草原往事
   第14版:健康
   第15版:汇生活
   第16版:劲爆体育
推广生态葬不妨学学北京
家长改作业, 还要老师干什么?
◎画外音
电子保单免罚是“数据多跑路”的样本
“笑气”案宣判的启示
“灵活调整”不能违反供热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