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从2018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和《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工作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记者近日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呼和浩特不少小区以及街道分类垃圾桶虽然已经到位,但是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差,末端处置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分拣工作还未全面展开,即使打造了一些试点小区,推行起来还不理想。
每天都要二次分拣
8月16日早晨,在呼和浩特市巨海城九区,环卫工赵得军像往常一样开着垃圾清运车来到小区清运垃圾,每个单元门口分别摆着3个一米多高、蓝绿灰不同颜色的垃圾桶。
赵得军熟练地打开垃圾桶盖,先把蓝色垃圾桶里的纸箱、泡沫、玻璃瓶、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分拣出来,倒在垃圾清运车对应的蓝色垃圾桶里,然后又把绿色垃圾桶内的果皮、菜叶等餐厨垃圾倒在相应颜色的桶内。最后把剩下的垃圾倒在灰色的垃圾桶内,拉到垃圾转运站统一处理。
巨海城九区是呼和浩特市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每个垃圾桶上都张贴着醒目的分类标识并举例,让居民投放时一目了然。此外,在小区公共区域还安置了智能饮料瓶回收机和废旧衣物收集箱。
“小区垃圾分类从去年4月就开始运行了,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还是不高,一些居民即使在家分好了,扔垃圾的时候为图方便,仍然就近把垃圾抛进一个垃圾桶内,我们每天还得重新二次分拣,无形中增加了一道工序。”赵得军说。
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巨海城九区的李女士深有感触。她住的一楼有个小院,每到春天都会种些西红柿、黄瓜等瓜果蔬菜,种植用的有机肥就是小区餐厨垃圾降解后的产物。“我不定期会到小区西侧的厨余垃圾降解中心免费领取有机肥,种花种菜,长势特别好。”在李女士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小区西侧的一座厨余垃圾降解中心。
降解中心放置着一台降解机,与想象中不太一样,这里干净整洁,并没有厨余垃圾刺鼻难闻的味道。工作人员打开降解机中间的小门,用铲子从里面掏出很多黑褐色的碎末状物质给记者看。“这就是降解后的有机肥料。每天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都会被放进这台机器内,然后添加降解菌,经过热处理,最终变成了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就成了居民种花种菜最好的肥料,凡是有需要的居民都可以免费领取。垃圾产自于民,又用之于民,这样的循环利用让不少居民切实在垃圾分类上有了获得感,也有效的促进了居民垃圾分类。”呼和浩特市城环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垃圾分类项目部负责人刘伟告诉记者,巨海城9区共有36栋住宅楼1564户居民,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小区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已经从原来不到30%增加到50%。这其中,给每家每户发放的分类垃圾桶和每月定期发放的60个可降解垃圾袋也功不可没。
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
闻都新苑是今年赛罕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小区。8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闻都新苑,发现小区大门口西侧摆着一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设备包括积分兑换和垃圾袋发放一体机、智能分类可回收箱、有害垃圾收集箱。其中,智能分类可回收箱又分纸张、塑料、金属和玻璃,有害垃圾收集箱则用来回收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化妆品、灯泡、灯管、日用化学品、电子产品等。据介绍,在智能分类可回收箱前,居民拿出登记有个人信息的二维码智能卡在对应的垃圾箱上一扫,箱门就会自动打开,居民只需投入垃圾,箱体就会自动读取物品重量,然后变成积分存到二维码智能卡上。攒够一定积分,还可兑换饮料、香皂等物品。
不过,不少小区居民反映,这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看着虽然很高大上,自安装以来却一直处于未通电状态,根本不能开机使用,且大部分居民并未办理过二维码智能卡。
记者随后就此事来到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的闻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小区保洁的一位姓范的主管告诉记者:“这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投放半个多月了,是由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运营,但是目前该公司负责人回杭州了。”
记者在小区观察了一上午发现,除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小区每栋楼前还设置了两个崭新的分类垃圾桶,黑色的为其他垃圾,绿色的为厨余垃圾。不过,真正按照分类去扔垃圾的居民寥寥无几。
业主陈先生告诉记者:“从未有人通知我们办理二维码智能卡,而且也不知道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到底如何使用,垃圾如何正确分类。”
同样困惑的还有业主孟女士,她告诉记者:“小区有了分类垃圾桶后,我在家里会简单把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区分开后分别投放,但是看到清洁工在清理垃圾时,又混装倒在了一起,那这垃圾分类又有什么意义?”负责小区的清洁工李三毛向记者证实了此事,虽然有分类垃圾桶,但他平时打扫的时候从不进行分类,都是“一锅端”倒在了垃圾车里。
多数市民分不清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今年呼和浩特市很多公共区域都投放了分类垃圾箱,上面写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或者“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桶上还用图清楚的标识着纸类、塑料、金属、玻璃,其他垃圾标识着厨余垃圾、废电池、砖瓦尘土、日用化学品等,有的垃圾桶还设置了烟蒂收集处与废旧电池收集处。
记者沿街查看了二十多个垃圾桶,发现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内的东西几乎没有区别,很少有人按照标识区分投放。除了市民对垃圾分类方面知识一头雾水,就连环卫工人也对如何分类一知半解。
8月17日早晨,记者在金桥开发区阿拉坦大街见到了63岁的环卫工人高明忠。每天凌晨5点,当许多人还在梦乡,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高明忠负责阿拉坦大街一公里的路段,他沿街检查每个垃圾桶,然后把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内的垃圾统一倒进了清运车。
“我看这些垃圾桶都写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难道在清运的时候都不区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高明忠无奈地解释:“桶是区分的,但是市民在投放垃圾的时候基本都是混合投放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更没有功夫二次分拣。”
记者问是否知道垃圾到底分哪几类?高明忠告诉记者,他只知道废纸、烂铜烂铁、矿泉水瓶之类属于可回收的,再多了也分不清。
硬件设施成推行硬伤
根据呼和浩特市垃圾分类工作部署,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涉及公共机构、相关企业、沿街商铺、居民社区,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种类别进行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力争到2020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却阻力重重。
有不少居民提出,垃圾分类涉及到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运输,即使他们在家都将垃圾分好类,并按照垃圾桶上标注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别投放,但是清洁工在清理小区垃圾时基本是混合在同一辆运输车上拉走处理,那所谓的垃圾分类工作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宣传科科长张晨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呼和浩特市目前日产生活垃圾约2000吨,做好垃圾分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促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除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差,后期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也是主要问题,还有待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相关企业,让老百姓明明白白知道垃圾怎么分,分好的垃圾怎么送怎么处理,建立一整套的垃圾分类体系,形成与当前生活垃圾产生相匹配的末端处置能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