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大米票,各种各样的粮票,人们要买粮食就得分门别类地拿出各种粮票。
1986年,我考上高中,每学期都得骑着大金鹿牌自行车,从家里捎上两袋小麦,去学校食堂换粮票。两袋小麦最终换来一摞粮票,壹两的,贰两的,肆两的面额。那个时候女孩子一顿用一壹两粮票,最多用贰两粮票。男孩子基本上一顿用肆两粮票,有的饭量大的男孩子肆两根本就吃不饱,熬不到中午,肚子就开始饿得咕咕乱叫。在物质相对缺乏的年代,馒头是主食,菜品基本上是萝卜,白菜,零星飘点肉片那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盛,粮票成为了历史。随着大型超市的兴建,鸡鹅鸭肉,各种蔬菜,粗粮、细粮应有尽有。
儿子没见过粮票,我对他解释粮票,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们这一代生活在蜜罐里,不可能理解物质贫乏的年代,粮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他眼里,这些粮票就如同老古董一样,蒙上了历史的尘埃,粮票已是过去一个时代的见证,被滚滚向前的开放潮流掩埋在悠悠岁月里。
在我的上一辈,粮票曾是主宰,到了我这一代,粮票在青春时代风光一时,就消失不见了,在我的孩子这一代,粮票就成了稀奇物件,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文/宫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