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车间就在我的家门口!”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韩雪茹  实习生  韩  婧

  8月24日,记者走进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服装创业园区,一派繁忙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为了赶制各自的订单,园区内9家企业马力全开,车间内随处可见争分夺秒干活儿的机工与堆积如山的棉服。

  在蒙驼王驼绒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发出的“嗡嗡”声此起彼伏,20多位工人正在埋头走线。经过打板、裁剪、码边、缝制、质检、打包等程序,一条条厚实柔软的驼绒棉裤在生产线上“新鲜出炉”。“创业园为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的工作是铺布,活儿不累,离家近,每天还能拿到近100元工资。有了稳定收入,不愁脱不了贫!”正在车间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德奎放下手头的活儿,和记者聊了起来。

  “公司在2012年注册了‘蒙驼王’商标,现拥有现代化厂房3000平方米,专用设备130多台,年生产羊驼绒絮片服装60万件,销售收入达2430万元,并拥有一项专利技术。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品牌代理销售网络,实现了销售市场网络化管理。”蒙驼王驼绒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粉云说。张粉云从事服装行业已经30多年了,从最初拉着村里16个姐妹开起的小作坊,到现在总资产达1740万元的大企业,她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化德县服装产业的发展。

  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之初就瞄准市场空当,开发了性能良好、建立在独特资源优势上的产品,其填充物羊驼毛绒絮片,具有轻柔、防潮、保暖、绿色环保、可整体洗涤等特点,不仅在北方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因其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干燥,也备受南方消费者青睐。30多年来,该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思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减免企业税费、技工培训费,助力企业发展壮大。2013年,化德县以“产业集中、要素集聚、产品提质、品牌提升”为目标,致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羊驼绒服装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规划了总投资达20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服装创业园区。

  目前,该县羊驼绒产品已经形成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600多个规格,絮片加工、原辅料供应、服装加工、物流配送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全县服装企业达到320家,年生产能力2600万件,产值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的格局,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在朝阳镇赛不冷村,一间利用闲置戏台改造的制衣车间十分显眼。去年,天之晨服装厂在这里落户,建成了该村的脱贫车间,每天有20多名当地村民在这儿上班。今年47岁的常海霞一边在脱贫车间打工,一边照顾着家里300多亩地的农活儿。“脱贫车间就在我的家门口!种地打工两不误,还有了两份收入。”常海霞笑呵呵地说。

  2017年,化德县以实施“百企进百村”脱贫攻坚为契机,依托服装这一县域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推动服装龙头企业下农村,建立村级服装加工厂,组建脱贫车间。服装创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丁凤威告诉记者,脱贫车间由政府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进行布局,并为每个车间投资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同时,村委会作为投资主体,利用闲置的集体活动场所为车间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脱贫车间建成后,所有权归村集体,年底由村委会和企业按股份比例分红。

  脱贫车间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群众能就业、企业获效益的多方共赢。目前,该县投资1100万元,在6个乡镇建设脱贫车间2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2%,解决就业1035人,其中贫困人口828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国·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壮美黄河行
   第05版:内蒙古·摄影/专题
   第06版:内蒙古·足球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内蒙古·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拍客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都市心情
   第16版:劲爆体坛
“脱贫车间就在我的家门口!”
让贫困户分享产业红利
陈奇:革命道路可断然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