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车间”建村口 就业脱贫有奔头

——化德县脱贫攻坚纪实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皇甫美鲜  实习生  张舒君

  “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早就脱了贫,现在正准备入党呢!”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善村41岁的谢振丽自信地说。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扎实推进,在这个县越来越多像谢振丽这样的贫困户,正用勤劳的双手摘掉头上的“穷帽子”,脸上洋溢喜悦和自信!

  走进位于该县长顺镇的启德小区,一幢幢橘色的楼房沿着硬化的道路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道路两旁是一盏盏造型漂亮的风光互补路灯。如果不是化德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难相信这是异地移民扶贫搬迁小区。

  “快进来。”一进赵进豹家,亮堂的大镜子、一尘不染的地砖、红红的中国结、干净的厨房。一种温馨的“烟火味儿”扑面而来。

  “我们家挺好吧!”50岁的赵进豹自豪地说。赵进豹一家2015年从六十顷地自然村异地搬迁过来的,一分钱没花住进了60多平方米亮堂堂的新家。

  “当兵复员后家里没了地,我就来到县城里打工,2007年一家三口出了车祸,多亏乡政府、村委会、县里的扶贫办及各单位的帮助,2015年又帮我从亿力公司硅铁厂找到了活儿干。因为身有残疾,老板照顾我,给我找了个看电脑的活儿,我干得挺顺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赵进豹激动地说。

  “我在服装店打工,我们现在每月的收入加起来近6000元左右,孩子大学也毕业了,没啥负担了。”赵进豹的妻子张俊娥高兴地接过话茬。

  化德县自然环境恶劣、风蚀沙化严重,6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风蚀沙化和荒漠化丘陵地区。该县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采取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依托劳动密集型羊驼绒服装产业,解决搬迁女性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同时,该县依托区位交通和电力充足的优势,着力发展铁合金及下游产业,打造自治区级“双百亿循环产业园”,解决搬迁男性贫困人口充分就业问题。这种扶贫模式,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男耕女织”。

  目前,服装和铁合金两大支柱产业提供就业岗位3.5万个,其中63%是搬迁进城农民,50%是贫困人口,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以上。贫困户赵进豹、张俊娥就是其中受益的一家。

  易地扶贫搬迁日渐显现出多项综合效应,有效推动了持续稳定脱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3927户34400人减少到目前的4266户10071人,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7.9%。县城人口由2010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5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7.2%提高到61%。全县撤并整合小散村6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4.52%,林草覆盖度达到45%,提高了6个百分点。

  “赶紧把这批货装好,这批货不能耽误!”在化德县蒙驼王服饰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张粉云在麻利地指挥着工人往10多米长的半挂大车上装货,这批20多万件的货物是即将发给山东青岛的棉服。

  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延伸在乡村的脱贫加工车间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来到德善村服装脱贫车间,缝纫机发出的“嗡嗡”声此起彼伏,20多位工人正在埋头走线。

  新建村的服装脱贫车间也不例外。见到记者,47岁的芦婷有主动和我们聊起来。芦婷有原来是新建村的精准扶贫户,两个孩子念书,丈夫一次打工时腿跌断,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就在这时,新建村建了服装脱贫车间,芦婷有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来到车间里打工,凭借着吃苦耐劳,不到一个月就对缝纫活熟练起来,现在她也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我每个月能拿2000元到3000元,两个孩子也快大学毕业,老伴也准备来这车间干活,我们庄稼人感觉挺知足的。”芦婷有的嘴角充满了笑意。

  2017年6月,女企业家张粉云率先在长顺镇德善村建设680平方米的服装脱贫车间,继而在德胜村建设480平方米的服装脱贫车间 ,安排两个村及周边村贫困人口86人进行服装加工就业。有了这一车间,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进厂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基本实现村民当年脱贫目标。化德县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企业发展到320家,年生产能力2600万件,产值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的格局,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夕阳西下,来到化德县白音特拉乡新建村农场自然村,村里的“档案盒脱贫车间”引起我们的注意。

  “别看这是普通的档案盒,也需要好多道工序呢,我们干这活时间特别灵活,只要地里没活,就来这赚‘外快’,一个月能折50来个,有1000多元呢,这都要感谢驻村书记为我们办的好事!”62岁的马海莲手里边折着纸盒边说。

  马海莲口中的书记是新建村的第一书记王军。王军告诉记者,如今新建村几乎人人都有工作,大家都争着摘“穷帽”,看着大家那股积极劲儿,他和工作队的人整天想着多往村里“搬”点企业,除了现有的服装脱贫车间、档案盒脱贫车间、蔬菜大棚等村集体经济之外,粪便处理厂、养羊场正处于完善阶段。

  如今,化德县在6个乡镇建设“脱贫车间”2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2%,解决就业1035人,其中贫困人口828人,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企业“用工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群众能就业、企业获效益的多方共赢。

  据统计,截至目前,化德县识别贫困人口3268户7348人,贫困发生率5.3%,按照自治区、市里的统一安排,2019年化德县力争“脱贫摘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市井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内蒙古·法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广告
   第11版:广告
   第12版:世界·综合
   第13版:特别报道
   第14版:健康
   第15版:劲爆体坛
   第16版:公益广告
“脱贫车间”建村口 就业脱贫有奔头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指挥者——彭干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