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琵琶语

  五月清凉,春已浓深去,夏意浅浅出。尤是今年,寒占了上风,时令将深,却不着急热。像一位深谋的高人,气定神闲,不疾不徐,静观花开花落。

  在这时节,晚间最宜听乐。推窗,夜色中有微微薄凉风来,间或露台流动着植物气息。月也纤细,像扮装女人额下眉,弯弯有着妩媚。

  一曲《琵琶语》应景,在这夜,一遍一遍婉转,就没离去。

  琵琶自多情,尤其在古乐中,受得垂爱。由是白居易《琵琶行》影响最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听过《十面埋伏》 ,有“武曲”之感,想到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无奈,想起金庸笔下的侠客沧海一声笑。《十面埋伏》,曲急切,如山涧激水,汇瀑布之势,恢弘间错落起伏,一轻锣,一陶埙,一鼓点,布局着铿锵与委婉。曲随人愿,留在心头早不是澎湃赘述。

  再听《琵琶语》,“文曲”声中,多了几分和畅婉约,烟雨江南,竹林山谷,伊人纸伞。中西乐器的融合,钢琴与琵琶交错呼应。和音间,琵琶如诉衷肠。在分段小节中,作为一曲主角的琵琶,隐到幕后,钢琴主场演绎,琵琶只做轮指呼应。曲尾,琵琶悠扬复出,音律回旋,像是追述曲中情节,让听曲者执爱于心,感怀不已。

  曲风不同于《十里埋伏》的古典,《琵琶语》是现代通俗的,掺了流行元素,易入耳,慧于心。

  据说,曲作大家林海先生,去苏州会友人。席坐评弹里,听得琵琶声,心有触。于是邀友再细听琵琶弦音,断续中,灵感而发。他结合中西乐器,聚合多种音乐流派,融成一曲《琵琶语》 。甫一面世,竞相流传。不仅有着琵琶演奏,还有着古筝、吉他等乐器版本。

  习弹《琵琶语》众多,却痴于皖人方锦龙的演奏。作为“国乐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锦龙,深悟琵琶多年,堪为古乐演奏大师。弹拨之间,曲韵而出,细致流畅。展现出一景一物,听者有意,俨然在曲中自绘情节。然急促于轮指,嘈嘈之声,酣畅淋漓。舒缓间,一音一拨,已达内心深处,仙醉般沉沦。

  早些日子,看徐静蕾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一曲《琵琶语》贯穿其间,应和着片中娓娓道来的情节。

  原著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影片中被改变成上世纪初中国。一座北平四合院里。作为女主角的陌生女人,自小喜欢上搬来院中的作家,并被他不同于烟火市井的气质所吸引。

  女主角后随母亲改嫁山东而离开北平,长大后再考入北平就学。期间与作家有意邂逅。当陌生女人发觉为作家怀有一子时,随即离开北平。在战争时局动乱年代,她以交际花方式傍款,将儿子优育到八岁。期间再与作家邂逅,而作家本为生活放肆,阅女多数,将陌生女人视为枕上一夜情。

  剧情结局,是因为陌生女人儿子意外身亡,悲痛至极,她也想离去。于是她最后以书信方式,娓娓道来与作家暗恋之情。作家只是很迷惘,并不记得与她发生过什么,对作家来说,她只是一位陌生女人。

  一场不可自拔的暗恋,无以救赎的内心,诠释是美好还是沉沦,“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得之非幸,不得以命。

  如同茨威格在原著最后结尾这样写道,“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受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一场琵琶语,幻生几多情。都是经历,如同曲中舒缓与激荡,张弛间,融以情感,都在写意自我,参悟着内心表达。

  当再一次沉沦曲中时,我仿佛看到,演奏者凝神的片刻,微闭着双眼,收纳起呼吸,等待着无法自拔中的消亡与重生。此时被唤醒,唯有弹拨的韵律,在消沉迷惘中,得以痛后锻生。

  一千三百年前,唐人王翰如此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人生,只是一种过往。文/杨  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国·关注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特稿
   第05版:内蒙古·综合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故事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琵琶语
一捧空气
一碟菜里的 主配角
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