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候鸟

  H叔叔,M阿姨是移民老人中主要的一种类型老人,都是为了孩子服务了。

  他们有的住在儿女家,有的住在离儿女家不远的老人公寓,公寓设施齐全,条件很好,又不相互影响。

  我周围的朋友,双方父母像候鸟一样彼此交错,相互协调配合着,来来往往到孩子家帮忙。有的老人的孙辈长大,义务尽完,就回归故里了。有的,留了下来,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圈子。

  时常清早或傍晚,不影响儿女的情况下,住得相近的一些老人就聚集在附近公园里,说说话。时常住在儿子家的那个阿姨就忍不住,会把家事挥洒地传遍整个华人社区。让这些媳妇们痛恨不已,把这种聚集称为“儿媳批斗会”。 

  一般年轻妈妈,即使在一个公园陪孩子玩耍,也是不参与,并多少带些厌恶。

  老人们大多在国内也是知识分子。可是女人一到了年纪,连长相,装扮都差不多,何况气质! 气质都在对儿女孙辈的奉献中消失,增添的是沉沉暮气和琐碎无神。尤其好容易抓住个放风时间,还找到了同种经历感同身受,能让她们再讲克制和风度吗?当然儿女大多是孝顺的,但在另一个没有血缘的年轻女人眼里,多少也是碍眼的。

  老人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

  说你是客人,你还得干活,

  说你是主人,你还不拿主意,不做家里的主,说你是保姆,还不拿工钱,说你是家长,你还得看小的们脸色。总之是一套一套的,听上去是辛酸泪一把又一把。

  的确,老人的奉献是自愿而不求回报的。儿女们用的是救火队员,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的父母也来救过火,等火扑灭,他们义无反顾回归故乡,即使晚年孤独,也不要这份异乡儿孙满堂的热闹。我深深理解,他们不会把一周一次的买菜当成日常的精神生活。

  还有二十年,我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眼花耳聋的,帮完儿女的忙,是连故土都回不去的人。再过三十几年,我可能也是那个老太太,叫着“让我回内蒙古,让我回呼和浩特!”文/荣雅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国·关注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特稿
   第05版:内蒙古·综合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故事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琵琶语
一捧空气
一碟菜里的 主配角
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