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树森:在大山沟里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张树森(右)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文·摄影/本报记者  汤  军

  在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有一座马架子山,一些村子散落在这个山区的山沟里和山坡上,村民日常出村的道路蜿蜒崎岖,甚至有的村民组之间根本就没有路,村民要想走出大山只能在满是石头的河床中艰难跋涉。这样的环境造成了村子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更造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的贫穷。2017年初春时节,山区里来了几位城里的客人,村民听说,这些客人到村里是要和大家住在一起的,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大家一开始还不敢相信。没想到,这些城里人真的就住在了村里,而且一住就是2年多,他们的到来,不但给山沟里的人们带来了致富项目和技术,还为村民修路、建设敬老院,短短2年多的时间,客人们跑遍了小城子镇和马架子山区的山山水水,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让山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来自城里的客人是赤峰市政府派来的扶贫工作队,工作队队长是赤峰市审计局的,他叫张树森,村民都亲热地称呼他“老张”。

  贫困的马架子村

  2017年2月,当还有3年时间就要退休的张树森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到大城子镇任大城子镇扶贫工作队队长、大城子镇副镇长的时候,他就给自己立下一个军令状,一定要把大城子镇的扶贫工作做出成效来,不完成扶贫工作任务绝不退休回家。大城子镇位于宁城县西北部,属高寒山区,有19个行政村,全都是贫困村,贫困户1212户,贫困人口3263人。其中,6个重点贫困村贫困户729户2096人,分别占大城子镇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0%和64%。刚刚到任的张树森面对眼前的这一串数字,他仔细地进行了分析,盘算着工作的重点。“马架子山区6个村,4个重点贫困村,占大城子镇重点贫困村的2/3,如果马架子这6个村脱贫了,那么大城子镇的30%贫困户也就脱贫了。”张树森说。

  确定了工作目标之后,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及扶贫办、组织部、督导、推进组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业务培训和座谈会,以及“走千村,进万家建档立卡再核查”工作,另一方面,从2017年2月27日到宁城县政府报到,3月1日正式入住大城子镇,到当年的11月末这短短9个月时间里,他走遍了大城子镇的15个行政村,283户村民家庭,累计出勤221天,走村串户的行程加起来大概有4万多公里。

  张树森说:“这里的每个村子我都去过不止一次,贫困户家更是去过无数遍,可以说,马架子山区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我都熟记在心里。‘穷山沟’之所以穷,是因为这里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传统种植马铃薯、玉米都没有较好的收益,但‘穷山沟’有着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美丽的自然环境。马架子山区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高,森林覆盖率高,青山绿水,山川河流遍布,夏、秋两季更美,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若配合油菜花种植,发展旅游,招商引资,应该是首选。”

  油菜花开满山野

  “山沟里有一些大片的农田,是当地农民用来种植玉米和土豆的,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去,农田尽收眼底,由于土壤和环境的制约,种植这些农作物,不但收成不高,年景不好的时候农民种植成本都收不回来。我就想,如果让农民们改换一下思路,把山沟里成片的农田种植油菜花,把山沟变成油菜花海,肯定会吸引来大批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到那时候,农民就可以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赚旅游服务的钱,肯定会比现在收益更好。”张树森站在马架子村的一处山坡上说。一提油菜花,张树森自然就会想到婺源,“我曾去过婺源两次,深知婺源发展过程,他们那里原来比马架子山区还要贫困,三山五川一分田,人多地少。自从一位摄影家来到婺源,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一幅油菜花照片,通过互联网让婺源的美丽景色很快的传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于是婺源人改变了发展思路,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这几年婺源每年增种1万亩油菜花,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地政府每亩补贴200元,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百姓人均收入达2万元。”

  2017年3月17日宁城县政府采纳了张树森的建议,组织了马架子山区6个贫困村书记、主任20人到江西婺源、河北塘乡等地考察、调研、学习。考察回来之后,张树森参与起草了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项目报告,提出了在山区贫瘠的土地上试种油菜花,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开办农家乐,走旅游富民的路子,这个大胆的设想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当年就在马架子山区试种2000多亩油菜花,每亩财政给予补贴300元。5月8日试种完毕,7月初开花,试种成功!

  整个7月张树森一天也没休息,他参与组办了首届宁城大城子油菜花旅游节2017年玉皇梁摄影大赛,将马架子地区整体打造为玉皇梁景区,赤峰广播电视影视摄影基地、赤峰艺术摄影家协会、PSA China美国摄影协会(中国)赤峰工作站将马架子油菜花定为常年拍摄创作基地。油菜花节让村民们得到了实惠,油菜花节让马架子山区名声在外,地里种植的菜籽销售一空,按每斤2.1元计算,老百姓实实在在收入28.3万元,如果财政补贴到位可得收入60万元,总收入达88.3万元,每亩净收入500多元。

  村民的知心人

  张树森作为赤峰市审计局一位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他把在审计工作中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扶贫工作中来,做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知心人,一心为贫困山区老百姓彻底脱贫致富,成为他扶贫工作的奋斗目标。为了完成“走千村,进万家建档立卡再核查”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他同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一道,与驻村第一书记、派驻在村里的工作队和村支部书记、主任、村会计以及三委班子一样,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入户、核查、研判、录入,每天都要步行5公里左右的山路。由于他有严重的糖尿病,有2次在走访工作的时候,由于运动量过大,他突然出现低血糖症状,多亏了他身上带着的糖和水果,才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

  64岁的北台子村村民毛海军和老伴曲秀云在家中说:“我们家有特殊情况,只有还在上小学的孙女和我们一起生活,家庭贫困孩子上不起学,老张在入户调查的时候了解到我们家情况之后,他就把我们家当做扶贫的重点户,资助孩子上学,帮我们改造了危房,还让我们村民养牛、采山货,还帮助我们卖,短短2年多的时间,我家已经摆脱了当年的贫困状况,日子逐渐好起来了。像我这样的贫困户老张都尽力帮扶,他扶植贫困户养牛现在已经形成我们村脱贫致富的产业了,我们感激党和政府,感激老张。”毛海军老伴患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只能用一种进口的药品,他买不起药,疾病几乎让她丧失了劳动能力。张树森知道以后,自掏腰包给她买药,隔一段时间就要专程开车过来给他送药,这一帮助就是2年,至今还在帮助她。听说张树森要离开扶贫工作队,毛海军热泪盈眶,他多次找到县、镇两级政府,强烈要求老张能再多留几年。“村民们舍不得他离开,他也离不开我们。”曲秀云说。

  解决实际问题

  在大城子镇,老百姓一提起张树森,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们都称赞老张是一个真正干实事,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干部。北台子村属于偏远山区,又是革命老区,80%的房屋是土坯房,且老年人占据多数。2017年4月份北台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村三委班子就提出建议,将北台子村原小学废弃的14间教室维修改造为幸福大院,项目规划好了,但得不到项目审批,资金也就没了着落。张树森就帮助村里到有关部门跑资金,经过艰辛、不懈的努力,资金来源终于得到了落实。2018年年初,北台子村幸福大院建成,贫困户老人纷纷搬进幸福大院安享晚年。马架子寄宿制小学是贫困山区唯一一所学校,房屋年久失修,基本属于危房,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百公里外的县里或30多公里的中心校读书,所剩生源多数来自贫困家庭。张树森了解到情况之后,经过多方努力为学校申请到专项资金47万元,完成了对马架子小学危房改造,使孩子们有了安全的学习环境。

  北台子村管辖11个自然村,其中下店子村至龙头山村、北台子至小北沟村有8.3公里河床和土路,其中5.3公里的河床本没有路,一遇到雨季百姓出行特别困难,这几个村的百姓祈盼能有一条出村的路,一盼就是几十年。张树森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经过多方努力,引来资金316万元,2018年秋季施工,上冻前就竣工交付使用。

  张树森患有糖尿病10多年,血糖一直非常高,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但他没有考虑自己的病情,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一线。2018年8月,积劳成疾的张树森在沈阳市通过骨穿查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他不得不离开了扶贫工作岗位,张树森说:“我是就要退休的人了,虽然我身患疾病,不能再到扶贫工作一线去了,可我还是要一边养病,一边到扶贫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广告
   第04版:市井/热线
   第05版:新报调查
   第06版:内蒙古·人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科学发现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张树森:在大山沟里带领百姓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