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永明:踏遍草原人未老

  郭永明
  文/李  悦  王新民

  郭永明是内蒙古文化圈的传奇人物,每当人们提到他的名字,眼前就会出现那个踏遍草原的坚毅身影,还有他那特有的恬淡笑容。

  1943年郭永明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个汉族农民家庭,在那简陋的农舍旁有座山,因其形如笔架,故而得名笔架山。郭永明认为正是那笔架山送给了他一支笔,让他终身受用。没有老师启蒙,更没有家学传承,郭永明在少年时代就喜欢上了文学,爱写作文。上高中那几年,他常饿着肚子却仍做着他的文学梦,用笔写书成了他的梦想,梦想考上大学,学中文,梦想当作家。而他父亲想得和他完全不一样,父亲认为:作家也得吃饭,只有种好地打上粮食才能活命,因此,反复劝诫他安心在农村种地。

  为了说服父亲,郭永明买来一厚沓稿纸立下誓言,如写完这沓稿纸仍没有作为,便从此安心种地,再不做什么文学梦。一篇篇的文章寄了出去,始终杳无音信,他已经绝望了,直到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内蒙古日报》,上面竟然刊登着高中生郭永明的处女作。

  那个年代能在省级报纸上发文章是了不起的大事,这个成功不仅说服了父亲,也更坚定了郭永明的文学梦想,此后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对文学的追求中。

  1963年,郭永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时代带给他无尽的美好回忆,而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就是与蒙古语的结缘。校园里,蒙古族老师和同学常常用蒙古语交谈,郭永明却一句也听不懂。他羡慕用另一种语言的交谈状态,于是便开始了蒙古语的学习。

  1968年,郭永明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分配到鄂尔多斯日报工作,他喜欢这个蒙古族的聚集地区,当他能用大学期间学的蒙古语采访时,油然生发出一种自豪感。这也坚定了他将蒙古语语言文字学通学精的决心。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郭永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蒙古语。他经常与蒙古族朋友围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听着蒙古族民歌,那悠扬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从此,蒙古族语言和歌声引导他走进草原文化。

  许多年后,郭永明写了一首诗忆起他学蒙古语的经历:“曾记当年背蒙文,嘴秃难念卷舌音……”幽默地表达了他学习蒙古语的艰难。

  由于喜欢蒙古语民歌,郭永明便开始收录民歌,先后抄录了三大本,有100多首。他把这几个本子拿给当时的盟里领导夏日,深爱草原文化的夏日,立即鼓励郭永明继续搜集下去,并且让乌审旗文化局支持他的活动。于是旗文化局特意组织了民歌演唱会,请来一批优秀民间歌手,郭永明边听边记。没想到他出自爱好的举动,日后却成为他深入草原文化的重要基石。

  1977年,郭永明从鄂尔多斯日报先后调入自治区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当时正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负责伊克昭盟大庆工作的夏日同志提出组建鄂尔多斯民歌采集编译小组,郭永明毛遂自荐,希望也能加入其中。

  夏日同志立刻批准郭永明的要求。那一天郭永明很开心!在去编译组的路上他放开嗓子,唱起了鄂尔多斯民歌:“山曲多如牛毛毛,三天唱不完耳梢梢。”进组后他不但收集民歌,还收集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同时还把蒙古语译成汉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郭永明丰收了,他编著的《鄂尔多斯民歌》《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鄂尔多斯婚礼》同时出版。《鄂尔多斯婚礼》是一本民俗著作,剧作家李悦在创作电影剧本《婚礼上的刺客》时正是参考了这本书,才使得婚礼的场面真实而生动。

  1984年,郭永明调入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翻译蒙古族作品,他给自己取笔名为雨桥,希望架起一座连接蒙汉民族的语言桥梁。

  多年的牧区工作经历和蒙古语语言优势,再加上深厚的汉语文学功底,让郭永明翻译起来游刃有余,《成吉思汗祭奠》《成吉思汗祭祀全书》《禄马追溯》一批优秀的翻译作品相继问世。

  2000年,郭永明宣布了他早已谋划好的壮举:以志愿者的身份,用5年时间走遍草原,看看世界各地的蒙古族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消息传出,亲朋好友深感吃惊和担忧。

  要知道郭永明已近花甲之年!正是准备退休享清福的时候,况且他已经著作等身,誉满全国了!怎么还如此不安分!

  郭永明就是郭永明,千里马就是千里马!

  只有富有传奇精神的人,才能做出传奇之事!

  郭永明说干就干,他争取到自治区宣传部、文联作协的支持,自费购置了摄像器材、药品,准备好全部行囊,只身一人踏上了茫茫的草原之路。

  他的第一站是新疆。让郭永明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开始草原之旅时,所有的顾虑便一点点冰释了。走进牧民家里,地道的蒙古语和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让他很快就被当地人接纳,他吃住在牧民家里,生活在牧民家里。在天山,一位蒙古族牧民听说郭永明千里迢迢要看在新疆的蒙古族人怎样生活,就和郭永明各骑了一匹马向他的牧场驰去。

  郭永明回忆起那次经历:“那牧场太辽阔了,天上大雁飞,地上是白银般的羊群,四五岁的娃娃就骑在马上让我们拍照。那些场景对我来说,到现在想起来都非常留恋。我带着照相机摄像机,到大河口去拍鸟,鱼鹰看见我就张开翅膀,我就说鸟为悦己者舞。实际上它在晒翅膀,不怕我,还有白鹭,一群几十只白鹭,我就开始拍。有时候回来晚了,牧民站在毡包门前瞭望着我,看这个老郭咋还不回来,不要掉在水里头。”

  郭永明用了3年时间,先后3次走完了新疆的蒙古族聚集地,接着开始了内蒙古、青海、云南、东北三省所有国内的蒙古族聚集地,不仅实地了解了当地蒙古族人的生活现状,还抢救记录了大量的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

  2005年8月,郭永明向社会各界众筹7万元,租了一台车,雇了一名司机,沿着当年的万里茶道,年过花甲的他开始了千难万险的蒙古国之行。

  走访陌生的异国他乡比国内要艰难得多,中国的官方介绍信失去了作用,连最基本的交通、住宿、饮食都成了问题。这样的遭遇虽然充满戏剧性,背后却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涩。十月份的蒙古国已经天寒地冻,奔波在遥远荒芜的大漠戈壁的郭永明,面对的不仅仅是寒冷,有时甚至会是生命的危险。

  蒙古国一共22个省,郭永明用了4个月时间走访了21个省,随后又走访了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各种各样的危险他经历过很多次,但他常说自己或许被长生天眷顾,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

  就这样一路艰难,一路探索,一路记录,郭永明走了17年,行程136556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共搜集整理了三大箱资料,陆续编辑出版了《郭氏蒙古通》《蒙古风俗》《蒙古族服饰图典》等多部著作,同时首次提出了蒙古部族“一体两翼”的观念。

  今年郭永明已经77岁了,多年的长途行走虽然给他带来诸多疾病的苦恼,但并未阻挡住他研究草原文化的步伐,至今仍然充满文化自信地奋勇前行。

  (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报道/热线
   第05版:内蒙古·摄影
   第06版:特别关注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郭永明:踏遍草原人未老
红了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