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田里养螃蟹 潮岱村“很潮”

  庞建华展示稻田蟹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王利军

  水稻田里养螃蟹,稻田里的虫子是螃蟹的饵料,螃蟹的粪便又是水稻的肥料,一地双用,稻蟹共生。实行立体绿色环保混养,这听起来像是外地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

  6月12日,记者来到潮岱村蟹种养殖合作社。挨挨挤挤的水稻长势良好,远远望去,将水映得绿油油的。“这几天螃蟹正在脱壳,随着天气转暖稳定,它们会加快成长,估计中秋节前就能上市了。”在稻田蟹养殖试验田旁,一脸黝黑的养殖户庞建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阳光的照射下,稻田里不时有泡泡冒出,庞建华告诉记者,那是螃蟹在换气。

  30多岁的庞建华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初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养过大车跑过运输,近年来还鼓捣过玉石玛瑙。2019年,潮岱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动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引进了稻田、蟹种养殖项目,成立了稻田、蟹种养殖合作社,并通过流转土地为村民们提供便利。庞建华觉得在稻田里养螃蟹“很潮”,便承包了20多亩土地试验。由于经验不足管理跟不上,当年水稻没有丰收,螃蟹产量也不高。但是稻田蟹却因为口感好,黄满膏肥供不应求。这让“试吃螃蟹”的庞建华很受鼓舞,愿意再“赌一把”,今年他将水稻扩种到了80亩。

  “种稻养蟹是个辛苦活。水稻育苗期间正值春季,气候寒冷多变。为了防止霜冻,每天深夜需要在大棚里生火炉保持温度,因为怕失火,几乎一晚上不敢睡觉。养蟹初期,需要自己配制饲料,每天多次观察螃蟹觅食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虽然操心费力,但眼前这片稻田让庞建华和他的父母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20多岁时从赤峰嫁到潮岱村,当时这里全是土坯房,路没有硬化,到处坑坑洼洼,一下雨没法子出门。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路都硬化了,家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年轻人几乎都开上了小汽车,2/3的人家都上了宽带,加上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这日子越过越好了。”庞建华的母亲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潮岱村驻村书记刘家乐介绍,潮岱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具有天然种养优势。然而,多年来该村一直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由于结构单一且人均土地少,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2019年,该村因地制宜巧打特色牌,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大胆引进实验型示范性稻田、蟹种养殖项目,摸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今年,潮岱村引进了优质的稻苗和蟹苗,并且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于5月下旬插秧,5月底投放了蟹苗。预计150亩稻田能产4万斤大米,1.5万斤螃蟹。

  蹲下来试试水温,摸摸稻苗,站起来用腿量量防逃网高度,刘家乐和庞建华聊得火热。“自从我在稻田里养上螃蟹,咱村里的水鸟比往年多了。这是不是养殖带来的生态效益?”庞建华问。“当然是了。你是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又扩大了规模,你小子胆子大后劲足,是块干事创业的好料。”刘家乐满意地回应庞建华。

  “现在村里道路平坦环境整洁,等水稻丰收螃蟹上市的季节到来时,肯定会吸引大批的城里人来村里观光尝鲜。未来几年,我们村将扩大种养殖面积,稳步走好特色产业之路,并且引进农村休闲观光项目,带动打造农家乐产业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让咱这山清水秀的新农村越来越美。”眺望着眼前的这片稻田,刘家乐神往地向记者描述潮岱村的发展远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都市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特别报道/法治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纪实文学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稻田里养螃蟹 潮岱村“很潮”
“云汇聚英”“信德融合”涉嫌传销,受害人快报案!
女环卫工深夜遭殴打?警方通报来了……
杀人潜逃16年 嫌疑人摇身一变当了老板
法院强制腾房行动上了抖音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