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星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不容忽视

  青少年之所以热衷追星,是因为追星本身在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和自我成长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恰恰是我们目前太过于重视学业而忽视的一面。

  首先是被看见和被陪伴的情感需求。被看见和有人陪伴其实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需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被更多地关注成绩,其他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经常处在被压抑的状态,而追星成为了其中一个合理的出口。因为追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而这种看见和成绩无关,和自我的个体属性有关;在共同追星的过程中,也建立了情感的共鸣。

  其次是为他人付出的需求,用粉丝的话说,就是为爱发电。他们有一种很少见到的情感,就是:偶像给了我这么多,他给了我榜样的力量,给了我快乐的感受,那么我用什么回报他呢?这种想要为别人做一些事的心态是非常真实的。

  从弗洛姆的观点来讲,爱本质上其实是给予,心理学家齐克·祖宾也认为,人类发展爱的时候,有帮助他人的倾向。但是这一点,对青少年来说,除了偶尔的公益,有时候想要为家人做点事,可能都会被赶回去说:赶快去做作业。因此,这种为他人付出而感受到自己价值的快乐让追星变得更为“上头”。

  再次是成就感。青少年对成就感的需求能够解决归属感的问题,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青少年追星后都增加了很多技能,比如P图、剪辑、翻译等。

  最后是社交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孩都有喜欢的明星,就像很多男孩打游戏一样,如果你完全不追星,很可能你就很难融入大家的交流,而且追星也能认识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人。对青少年来说,常年被困在学业中,追星是他们离开学业、寻找社交空间的途径。

  就目前的顶流明星来看,带坏青少年的可能性很小,能成为“顶流”的,大多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努力的一面,所以,一味反对青少年追星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虽然这四个情感需求本身都是正向的,但是一旦走极端,往往正向的一面也变成了负面。简单来说,饭圈文化有两个特征使得追星的正面价值可能被破坏。

  首先,是青少年缺乏应有的爱的教育,完全不顾及人与人之间的责权利边界,常常只看立场不看事实,很容易在爱或正义的名义下,采取肆无忌惮的行为,比如通过所谓的“撕”来提高团体凝聚力。

  第二,也是最严重的,就是整个饭圈文化内化了商业资本的逻辑,对此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变成理直气壮的行为准则。

  在社交时代之前,明星的价值主要依靠作品;和过去不同,偶像的价值由作品、人设和话题决定,资本方决定选择谁来代言的时候,看数据,看带货能力,这种新的模式改变了粉丝和明星的关系。粉丝做数据和氪金的行为都遵循了资本经济的逻辑,在其中,营销号、职业粉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煽动作用,把商业的逻辑包装成对偶像的爱和支持而进行传播。当对一个人的爱被资本利用,被资本的逻辑捆绑,饭圈文化就成为一个贬义词,几乎所有的顶流的粉丝都是让人讨厌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们的粉丝数量庞大,而且完全用资本的一套在运作,失去了“爱”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也必须强调,这两个负面逻辑不仅仅存在于饭圈。而由于我们对青少年情感价值教育的缺失,使得商业逻辑长驱直入地入侵到青少年价值观,因此这个问题看上去更为普遍和严重。

  情感价值教育的职能应该更多由家长、学校来承担。假设要取代追星,那么我们用什么去满足孩子的那些情感需求?如果一味地禁止,只能是拱手让出教育权,孩子更容易被资本和极端的力量所影响,而这才是最危险的。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资本无处不在,孩子已经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时代,重新强调和设计一套情感价值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据《文汇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市井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关注/广告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特别报道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广告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手 《长津湖》进入“攻坚阶段”
《唐宫夜宴》: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
追星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