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暖的声音

  随着岁龄的增长,记忆的仓储越来越多,特别是声音的记忆,只要想起那些陈旧、斑驳和温暖的声音,总有浓浓的感动。

  在老家冀南农村,购买生活物品,都要去乡镇集会。但平时要买针头线脑等物件,就只能等走村串巷的货郎了。早先些年,机动交通工具还是稀罕物,这些货郎售货就只能挑担子了,能骑自行车、推手推车的都算好条件了。

  这些做小买卖的人,招呼买卖就靠他们的大嗓子:“磨剪子嘞,戗菜刀……”

  街巷里传出:“破铺陈、老套子,换大针、换二针嘞!”这声音很像相声的贯口。我娘听到这个声儿,就赶紧翻箱倒柜找一些破棉絮和旧衣服,换一些针线和顶针之类的物件。

  要说叫卖声最有特点的是卖调料的,这个买卖人一进村就扯开嗓子喊:“大茴香、小茴香,陈皮、肉桂,四川姜!”

  那个“姜”字,由低极高,由近极远,给寂静的村子增添了些许韵律。

  当然,还有卖豆腐的、卖焦花生的各有各的腔调和叫卖法。

  这些烟火味十足的声音,伴随我走出乡村,走过天南海北,成了岁月的底衬。

  也有的声音让人想起就热血沸腾。

  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些事情已经被岁月淹没,影影绰绰记得不清楚了。但是,那些唱歌的嘹亮声音,屡屡在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让我激动、亢奋、爽快和骄傲。

  在部队枯燥的学习训练之余,学歌就是算惬意享受的事情了。我们大部分不识乐谱,学歌靠的是死记硬背。一首歌学个三五次,旋律就大概记住了。即使有难度的旋律,几次不行,跟着大家滥竽充数,慢慢也能掌握。当兵不到半年,我们这些新兵就学会了《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一二三四歌》《咱当兵的人》《小白杨》等气势如虹的军歌,抒情的歌儿也学会了《十五的月亮》《喀秋莎》《说句心里话》《绿岛小夜曲》等几

  十首。

  军营里,十几个连队,休息间隔,歌声此起彼伏。

  出操唱歌,饭前唱歌,训练唱歌,集会唱歌,汇演唱歌。 军人唱歌,声如洪钟,龙吟虎啸,先声夺人,齐吼震天。

  中秋佳节,边关冷月,战友们深情、哽咽地唱起来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婵娟无声,这些有钢铁般身躯的兵都唱得满眼热泪。

  摸爬滚打,卧冰滚雪,意志的彰显。训练归来,队伍逶迤,步伐整齐。战友们哪顾上苦累,吼起来了——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在部队的唱歌的记忆中,最扣人心弦的,当数大礼堂集会拉歌了。初始,连队轮流唱歌,之后就开始拉歌了,一轮又一轮。战友们的嗓子喊破了,手掌拍疼了。高亢的歌声在礼堂里回荡,地动山摇。

  只身在外几十年,一些声音陪伴我左右,成为成长的阶梯。

  母亲大字不识几个,却也明事理。我当兵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祖祖辈辈种地吃饭,在村子里没人说咱啥。你到外边,不用混得大富大贵,把咱家的脸面保持住就行了。”

  我懂娘的话。走出家门几十年,我实诚、清白做人,虽然没有混得富贵显赫,却在平淡和努力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最重要的可以告诉耄耋老娘,我努力保持了家里的脸面。

  年轻时在部队学写文章,之后便向新闻媒体投稿。每一篇带着殷切希望的稿件盖上部队的邮戳寄出去后,都如泥牛入海。一次一位省报的编辑到部队采访,这位北大中文系的兄长对我说:“写文章基本功很重要,你的学历浅,就用笨办法,每天抄文章,学习别人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特点,兴许会管用的。”这位老兄的话,就像我生命灰暗地带的光柱。

  部队转业后,到省级组织部门工作。在部队形成的豪爽、仗义的个性,在机关里显得格格不入。幸好,比我小几岁的秘书室里带我的师父告诉我:“在组织部要多做少说,待人接物要谦逊和蔼,凡事功利性要少。”

  我听了年轻师父的话,沉淀了。

  如今,我离开组织部门很多年了,但是在组织部门获得

  的阅历和视野,不亚于我读了几年大学,受益匪浅。文/韩新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1奋斗新征程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2021践行新理念 阔步新路子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内蒙古·综合
   第06版:内蒙古·首府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内蒙古·摄影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特别报道
   第16版:广告
温暖的声音
兰娃儿走了
不要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