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国产种子咋把“洋种子”撵走的?

  文/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王  建  何  山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的种粮大户申云强,开始对水稻种子包衣、浸种。近几年,他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种好几年了,周围很多人在种。”申云强说。

  申云强种了25年水稻,是个“老把式”。“种地首先要选好种子。10多年前,我种的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当时种的面积非常大。”申云强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前10年,黑龙江三、四积温带的稻农对日本水稻品种比较认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潘国君说,“这对我们育种人来说压力巨大。”

  一粒小种子,关乎国力和民生。

  打破这一“枷锁”的品种,正是国产良种“龙粳31”。潘国君是“龙粳31”育种第一完成人。他说:“在压力面前,我们立志要育成一个比日本品种更耐寒、抗病,适应性更强,丰产性更突出的品种。”

  选种犹如大海捞针,育出一个好品种,难上加难。“龙粳31”育种团队成员、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刘传雪说,因性状的优良基因很难重组,很多情况下创造不出符合目标要求的材料,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选择出来更难,这就要经过无数次细致入微地反复筛选。

  为了找到“龙粳31”理想的株型材料,潘国君带领团队,几乎每天都在试验田、大棚里忙碌,播种、观察、记录、选择……再对收获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理想的材料,然后再播种、管理、对比试验……

  “当时在试验田大棚里,40多摄氏度,光着膀子,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刘传雪说,“稻子是会说话的,但需要你去找它,如果你不去找它,永远不会和你说话,也就育不成优质品种。”

  在不间断的科研育种中,潘国君和他的研究团队也育成几个较好的品种,但综合性能都没超过日本品种。“新育成的品种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很难被稻农接受。”潘国君说。

  潘国君和团队成员蹲在地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仔细观察水稻每一个生长时期的形态、特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们最终育成了“龙粳31”。该品种2011年通过审定,开始大面积推广。

  让农民认可一个新品种不是件容易事。

  有一年,天冷、雨水多,日本水稻品种大面积得了稻瘟病,有的地块甚至绝产。申云强抱着试试的心态,购买了“龙粳31”。

  “分蘖怎么那么少?能有产量吗?”快到抽穗时期,申云强和很多农民见“龙粳31”和自己以前种的水稻不一样,都急了,找到了潘国君和刘传雪。

  “其实,这是‘龙粳31’在株型育种方面的一个突破。”潘国君说,无论在生育前期还是后期,“龙粳31”的株型紧凑,茎叶夹角小,且叶片微卷,看上去是一小绺,数一数茎数也不少。

  “这样的株型适合密植,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茎秆粗壮坚韧,更适宜合理密植,增加抗倒伏性,尤其是这个品种抗稻瘟病能力强。”潘国君说。

  秋天收获时,“龙粳31”产量超出了申云强的预期。

  2013年“龙粳31”在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创造了全国粳稻品种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目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龙粳”系列新品种入选了“十三五”期间全国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

  “2003年日本的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超过了黑龙江省水稻面积的一半,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在黑龙江已很难看到日本水稻品种。”潘国君说,2013年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种植面积超过黑龙江省水稻面积的一半,目前龙粳系列仍是全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龙粳31”已审定10年,尽管单产水平仍很高,但也面临新难题,比如食味值比不上一些新品种。潘国君说,“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加强抗倒伏和食味值的研究,不断提高国产大米的竞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答案“拍照即得”,搜题类App是真助学还是长惰性?
这个国产种子咋把“洋种子”撵走的?